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1 - 電影中的假牙史

2007年金馬影展時,我曾無意冒犯了坎城金棕櫚獎導演:羅馬尼亞導演穆基(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又兩天》導演 )。在他的處女作《幸福在西方》(Occident, 2002)當中,我發現女主角有嚴重蛀牙,不像是化妝的。從小看電視、電影,從女歌星、女主播到女明星,哪個不是一口潔淨白牙,周星馳電影裡面的如花跟食神裡的莫文蔚的蛀牙,那些是化妝的。

我舉手發問:「為何導演要用一個嚴重蛀牙的女主角?」,他有點狐疑不解,不知道我的用意,然後說他沒有故意挑選。也就是說,蛀牙在羅馬尼亞可能是一個普遍現象,人們不以為意。後來讀到一些書也間接證實的我的假設。

為什麼我先講蛀牙?因為如果沒有蛀牙的問題,就沒有假牙的誕生。

問題:你敢配戴來自死屍的假牙嗎?你有想像過假牙的歷史嗎?

牙齒可以存活多久?我們可以通過牙齒,辨識出一位老祖宗是直立人還是智仁,連恐龍化石保存最多的就是牙齒。人活著時候,牙齒是我們骨骼中唯一裸露的部分,死後就算是身軀骨骼化為一抔黃土,牙齒會成為我們留在世界上最後的痕跡。

我們都知道,大腦喜歡甜食,這一切似乎都已刻印在基因上。綜觀人類歷史,早期甜食是標準的奢侈品,只有皇家與貴族可以享用,若你非有頭有臉之人,是得不到這種富貴病的。現代人牙疼找牙醫,雖然受點罪,好歹能治療,古人可沒這麼幸運,韓愈和辛棄疾的詩句裡都曾喟嘆齒牙動搖之苦。

考古學家通過三千多年前的木乃伊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法老都有嚴重的齲齒問題,偏偏埃及又是一個重視肉體完整的民族,牙齒不能隨便亂拔,這不僅讓人懷疑,所有的法老這麼著急地修建金字塔,會不會原因就是因為一口爛牙、齒牙動搖,對自己的壽命沒信心?在古代腓尼基人的墓地中,曾發掘出婦人上顎骨裝有假牙,用金屬線將他的兩個切牙固定在牙列上。而中國至少在宋代就已有了鑲牙技術。15世紀開始,歐洲人開始用骨頭或象牙雕刻成假牙,用金屬線或絲線綁在鄰近健康牙齒上來固定。當時為人們製作假牙的,往往是金匠、象牙工匠和理髮師。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酷愛甜食,不到四十歲就已經滿口黑牙,根本不像電影裡頭的凱特布蘭琪把她演得那麼英明神武。在那個以冷白為美的年代裡,怎麼能容忍這種事,女王乾脆研磨牙齒表面,用硝酸塗抹牙齒變白,結果加速牙齒腐蝕,不得不拔掉所有臼齒,導致臉頰凹陷,出席重大活動時得在嘴裡塞上棉花撐起面頰,最後的死因有一說是因為蛀牙導致的敗血症而亡。

最可憐的當屬法王路易十四,在那個時候,只有醫術高超的牙醫才會有使用燒紅鐵棍,進行傷口的癒合處理,這看上去可能會要人命的治療方式,路易十四總共經歷過十四次。一腳踩在病患身上,一手拿著老虎鉗,這就是過去牙醫的工作日常。

「滑鐵盧牙齒」,很多人不知道是甚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來自於死屍的假牙。十八世紀的歐洲,經過美洲地理大發現之後,甘蔗園的種植隨著世界帝國權力版圖的變遷,改變了歐洲各階層的飲食結構。糖的消費在150年間增長了250倍,最後連窮苦的平凡老百姓,都要在下午茶當中加上一杓糖,可想而知,當時的歐洲老百姓接下來都要飽受牙齒疾病的困擾。

拔牙之後的假牙需求因此應運而生,在此之前,人們只能用動物牙齒來取代,後來發展到拔真人的牙齒,一顆鮮活的牙齒,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連小孩子的乳牙都會成為「貨源」。

美國國父華盛頓是一個經常會出現在牙醫教科書裡的典型案例,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無牙美國總統,一輩子在跟牙齒疾病作抗爭。無牙的華盛頓只能使用假牙,而且不只一副假牙,馬牙、海豹牙、象牙他都嘗試過,最好的那一副就是用真人牙齒做的。雖然他簽署了著名的反對奴隸的「獨立宣言」,但他還是從自己家裡的黑奴當中,精心挑選出了九顆真人牙齒製作成假牙。華盛頓的這段黑歷史美國人經常避而不談,至今也沒有一部美國電影敢醜化他,倒是幾年前有個遊戲「刺客教條3」的劇情就把華盛頓設定成暴君,裡面也有提到華盛頓的假牙!

華盛頓假牙照:


事實上華盛頓絕大部分的財富都是靠奴隸制種植園賺來的。華盛頓擁有的奴隸數量比當時聯邦政府的公務員還多。甚至在獨立戰爭期間,他都還要去處理自己私人的奴隸逃亡問題。另外當時維吉尼亞州有規定:奴隸只要居住滿半年就可以申請變成自由人。於是華盛頓不到半年就更換一次奴隸,進而保證他的奴隸不會變成自由人。華盛頓在任期間,美國大部分的聯邦經費都花在了掠奪和屠殺印第安人的戰爭上。華盛頓公開將印第安人稱為「野獸與獵物」,親自告訴美軍如何從印第安人身上剝皮,並說這是可以製作皮靴的原料,這讀起來真讓現代人毛骨悚然。

那個時候,也不是沒有材料合成的假牙,只是技術有限,無法媲美真人牙齒,大小合宜且不容易腐爛、折斷,活體取牙更是受到當時有錢人的追捧,一顆真人牙齒當時的市價,折合現在的幣值,可能高達4、50萬新台幣之譜,於是當時就出現了一種叫做「獵牙人」的職業。他們徘徊在醫院、刑場的周圍,宛如吃腐肉的禿鷹,一但有屍體必定撬走其牙齒,甚至跟在軍隊的後面打掃戰場,只為求一顆真人的牙齒。甚至因為一些牙齒是來自身強力壯的年輕軍人,更受歡迎。


「滑鐵盧牙齒」,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給牙醫們提供了數以萬計的珍貴假牙,而成為了專用名詞。1815年6月18號,拿破崙遭遇「滑鐵盧戰役」,法國一敗塗地,戰爭導致五萬多人的傷亡,興奮的「獵牙人」們蜂擁而至,幾乎一夜之間,這些死亡士兵的牙齒,都被一一撬走。一時間歐洲各國的牙醫手中,「假牙」存貨暴增,整整服務了歐美一代鑲假牙的人。就這樣在醫學生們的教科書中,留下了「滑鐵盧牙齒」來表示所有來自戰爭軍人的義齒。

悲慘世界中的芳婷,就迫於生活的壓力,為了女兒,一次次的販賣自己的部分身體,一頭漂亮的頭髮賣了十法郎,兩顆門牙賣了四十法郎。雨果發表小說的時間是1862年,如果早在滑鐵盧戰役之前,說不定芳婷的門牙就可以幫她脫貧。《悲慘世界》裡芳婷賣牙的場景,左後方有個櫃子擺放了很多牙齒的模型,也顯示了芳婷不是在路邊作處理,而是在一個「牙科診所」裡面。可見劇組對於故事的歷史背景是多所考據。

最早的陶瓷假牙大約在英國1770年左右製成的,當時因為技術力不足,瓷質假牙極容易碎裂。有錢人才買得起假牙,宮廷裏有人把假牙當裝飾品:銀的、珍珠母最流行。下面這張圖是1787年英國畫家Thomas Rowlandson的「牙齒的移植」。畫當可以看到中間的沙發上坐著一個又髒又黑的工人,他的牙齒正要被拔出來,旁邊那位黃衣服貴婦正巴望地等著。到了19世紀下半葉,陶瓷假牙的材料品質大幅獲得改善,最後投入到商業化生產中。不過取自死屍身上的假牙並沒有徹底結束,甚至到1860年,美國內戰還有「獵牙人」,繼續著這個勾當。

印象中還有兩部歷史電影中曾提到假牙,一部是1999年盧貝松版的《聖女貞德》,歷史的背景是1430年前後的英法百年戰爭。裡面有一個畫面是法軍要把俘虜來的英軍,打爆他的頭,只為了要他的牙齒。另外一部是2012年的《丈量世界》(Measuring the world),背景是十八世紀末的德國,有一幕數學家高斯去拔牙的橋段,沒有消毒,沒有麻醉,是一個大老粗把高斯綁在椅子上,然後含一口杜松子酒噴在鉗子上硬拔,而且第一顆還拔錯!(拔的時候旁邊有人打鼓分散注意力這個好玩)聽說當年馬偕來台灣行醫時,也是這樣替原住民拔牙。




蛀牙、拔牙與做假牙,這些我們現今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在兩百年多前是會讓人做惡夢、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我們活在一個牙醫高度發達的時代,大部分的人都能保有原始的牙齒過一輩子,偶爾需要配戴假牙,也不必太焦慮,這樣的歷史故事提醒我們一件有趣的弔詭現象。會留在歷史上成為核心知識的,往往是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課題。相對地,很多被解決了的事,就這麼被遺忘了!

(本文經由前人種樹整理,加入本人電影閱歷編纂而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