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7-電影中的理髮師史


200年之前的歐洲,如果來舉辦一次票選:「最不理想」的伴侶職業,前三名很可能是劊子手、理髮師與外科醫生,因為這三種職業在當年乃系出同源,師父搞不好還是同一個人,三種職業的共通點就是「會見血」,血在那個年代裡也就代表「不潔」。

如果當時還有暢銷書排行榜,前幾名應該不外乎是《悲慘世界》、《理髮師陶德》、《開膛手傑克》、《基度山恩仇記》與《雙城記》等,這幾本書的呈現方式雷同,且都偏向驚悚與復仇題材。工業革命後的年代裡,工人紛紛走進工廠生產線,工作時數長薪水又低,除了喝酒外就是看驚悚小說來宣洩壓力。而幾本書都曾經被改編為電影搬上大螢幕。

《理髮師陶德》這本書的作者已不可考,這是當時英國一部知名的短篇驚悚小說,據說故事發想於一位資深警官的回憶錄,裡面有提到一位連續殺人犯是法國理髮師。兩三百年前的倫敦衛生條件不佳,城市裡隨時充滿了霧氣與臭氣,除非是從商的富人,誰也享受不到任何"舒適"。大城市裡的人口流動量大,到處都是想要在城市找工作的窮人,消失一兩個人根本不會有人注意。聽說「瘋狂理髮師」總共殺死超過160人,到底是真是假就沒確切的答案了。

2007年提姆·波頓執導、以音樂電影類型展現的《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即是改編自此書。理髮師班哲明(強尼戴普飾)原本和妻女在倫敦經營一家理髮店,不料卑劣的法官覬覦妻子美貌,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班哲明讓他流放異鄉,多年後返回倫敦的他易名「史威尼陶德」重操舊業,並雇用樂芙太太當助手,準備向那些害他家破人亡的惡人復仇!陶德以精湛的理髮手藝吸引了顧客上門,再趁客人毫無防備之際,一刀劃斷他們的喉嚨,再將屍體交給樓下的樂芙太太肢解,作為肉餅的餡料賣給不知情的饕客享用...

本片涉及大量血腥與肢解的鏡頭,非常不適合闔家觀賞,其實理髮師這個職業在中世紀歐洲,乃至晚近的十九世紀末,和陶德給人血腥的印象其實相去不遠!從歐洲歷史上看,中世紀的理髮師除了剪頭髮、割割小疣以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給人放血!在當時的觀念裡,放血除了是治病方法外,也是「美容」途徑之一。蒼白的皮膚是當時女性美的標準,她們不只會把有毒的鉛塗在臉上,還會讓理髮師在手臂上切一刀,使血液流出,直到臉部夠蒼白為止。在狄更斯的《雙城記》裡有描述到當時的旅店除了提供房間,還提供理髮匠客房服務。

早期人類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動物抓破病痛部位、人類自發的流鼻血及婦女月經等現象,偶爾刺破皮膚出血後原有的病症得到改善,認為出血對身體有益,讓放血治療疾病流行了千年以上。古代缺乏專業素養的醫生,承擔起放血治療任務的是教士和牧師們,直到1163年羅馬教皇下令禁止,才讓這麼重要的醫療手段交給理髮師來做。

理髮師的剃刀輕薄小巧,正好可以用來放血,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理髮師外科醫生(barber-surgeon)的稱謂,理髮店也成了放血療法的主要場所。某個意義上來說,西方的外科醫學是從理髮店走出來的,其中標誌性人物就是被譽為「外科學之父」,16世紀的法國理髮師巴勒(Ambroise Paré)。理髮師們用柳葉刀或水蛭放血、切開膿腫、做截肢術,同時也理髮,刮鬍子的容器同時用來裝放血。據說理髮店紅白條紋相間的柱狀標誌,其實就是當年理髮店提供放血治療服務的標誌。紅色代表血液,白色則代表繃帶。

此外在16-18世紀時的歐洲,洗髮跟沐浴,都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結果就是頭蝨橫行,跟著迎來了假髮的盛行。英國在1659年頒布一條皇家敕令劃分了「理髮師及假髮製作者」這個行業,之後才慢慢與醫療分流,從而專心對付男人的鬍鬚和頭髮。因為當時男女授受不親,婦女的頭髮則依然由她們的女僕打理,直到法國路易十四的年代才帶來婦女的髮型革命。

至於東方諸國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剃髮刮鬍都被認為是不孝行為,中國古人的髮型也就都是束髮而冠,直到清兵入關頒布了剃頭令,理髮師才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清朝時期到處都有理髮挑子,理髮工手執鐵夾沿街叫賣,給人理髮在不少清宮劇及電影裡頭都可以看見。至於編髮辮的工作則是從澡堂的小工分流出來,後來連同推拿按摩和掏耳朵的技藝一併歸給了理髮師。相傳雍正皇帝頭上生瘡,打理頭髮時常被弄得疼痛難忍,為此殺了不少剃頭匠。這件事後來被羅祖(有一說是呂洞賓)搞定,後來的剃頭匠便把羅祖奉為祖師爺香拜之。

日本武士的「月代頭」據傳從室町時代開始就有,被認為是武家為方便戰鬥而採用的髮型,剃掉頭頂一部的頭髮,在參與合戰佩戴頭盔時能夠避免頭部悶熱瘙癢等令人不適的狀況發生。江戶時代的武士總要揣上個十多文錢,直往澡堂子去。待沐浴更衣後,若是還有閒錢,必定是尋一間小店,讓剃頭匠磨了剃刀,將那腦袋頂上新生的小雜毛刮乾淨。沒錢的武士怎麼辦?就一根一根用拔的囉!

我在寫這篇文章前先選看了俄羅斯1998年米哈爾科夫的《西伯利亞理髮師》想尋求靈感,才發現裡面根本沒有理髮師,片名暗指的是伐木機器,因為它把西伯利亞的樹砍光了XD。至於1990年法國的《理髮師的情人》重點在愛情,看著看著,樹都快歪了。倒是2016年日本電影《漫長的藉口》裡面,深津繪里幫本木雅宏理髮的畫面浮上眼前,原來理頭髮和整理情緒一樣,不是把不要的東西剪掉就好,而是仔細檢視哪些需要保留和捨棄,「時間」才是真正的理髮師。還有別忘了,天王劉德華剛進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理髮師,讓劉天王剪髮應該就不會讓人聯想那些毛骨悚然的事情了。


清朝剃頭現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