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影中的地理與人類學系列05》電影中的韓國異端宗教根源



最近在極短時間內,韓國武漢肺炎病例暴增,都因第31例病患參與「大邱新天地耶穌教會」,與過千人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史開始引爆,讓社會大眾繼世越號海難的「朴槿惠邪教門」事件後,再次掀起韓國異端教派的話題,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一下這個熟悉卻陌生的鄰國。

今日的韓國,廣義上的基督教信徒據信接近人口的50%,在亞洲是繼菲律賓及東帝汶後的第三大基督教國家。在首爾,一眼望去隨處教堂林立,夜間也能看到無數閃爍著霓虹的十字架。他們不僅為數眾多,最醒目的莫過於傳教的狂熱,不然韓國政府不會在2007年花了兩千萬美元贖金給塔利班,為了救回那廿一名倖存的傳教士
而現代韓國的歷任總統中,從金大中、金泳三、李明博、朴槿惠到文在寅通通都是教徒,盧泰愚當政時也從佛教改信天主,可見韓國教會勢力對政治社會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韓國基督徒所表現出的積極和熱忱,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急於想擺脫自己身上難以抹去的東方印記(味道?);一旦決定投入西方基督文化的懷抱,那些揮之不去的儒道佛傳統,似乎成為他們身為基督徒的先天不足甚至歷史污點



創下首度以外語片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桂冠的《寄生上流》一開場,金家人在家中折著披薩紙盒打零工,披薩店小姐嫌惡他們紙盒的品質欠佳時,基宇湊過去說:「就在教會下單的重要關頭」,所以才需要那麼多的紙盒

過去南韓電影常被認為是以商業掛帥,欠缺在電影語言上創新的作者導演,但隨著朴贊郁、洪常秀、金基德、李滄東、奉俊昊等導演的出現,兼具作者風格又賣座的電影是各國導演正在共同摸索的方向。在當中涉及基督教題材的電影不少,就算主題不是談宗教,宗教的隱喻及符號也處處可見

被譽為驅魔神片的《哭聲》,講述靜謐村莊在某夜命案發生開始接二連三出現的靈異怪事,觀眾一路在猜測,到底誰才是害人的鬼?電影中運用大量的基督教元素,例如電影的開場寫著《聖經.路加福音》24章:「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還有白衣女對鐘九說要雞鳴三次之後再回家等等,也與耶穌對彼得所說的「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的故事,扯上關連女兒中邪的警察鍾九在白衣女子和薩滿巫師針鋒相對前也曾求助過基督教的牧師。

改編自2005年光州仁和聽障學校教職員集體性侵學生真實事件的電影熔爐影片中有許多令人怒不可遏的罪行都在牆上掛著十字架的場域發生上帝成了唯一的在場見證人。而那位校長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會長老,更因熱心辦學而搏得名望坐擁豐富的人脈和財富卻欺世盜名地暗地行惡

更早一點的朴贊郁復仇三部曲由李英愛主演《親切的金子服刑13年的女主角在監獄中皈依基督教,像天使一般幫助身邊的女囚犯們,影片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法在金子腦後加上了聖徒光環(這張海報當時還受到天主教及部份基督新教團體的抗議)。而韓國人出獄贈送豆腐,象徵清白重新做人,但金子一出獄就打翻了神父所贈送的豆腐,說明她不要新生要復仇,最終金子以自己烘培的全白色蛋糕替代豆腐,象徵她以自己的方式贖罪與重生。

基督教文化元素成為韓國電影的標籤與韓國近代飽受屈辱的歷史有關。簡單地說基督教形象與民族復興的愛國運動結合,並被許多人認為是幫助促進現代化的宗教。例如,一九一九年起草的《韓國獨立宣言》當中33位聯署人,就有16位是新教徒。2017年講述光州事件的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當中教會和教堂為人權相關活動提供了公共空間,牧師們亦捲入政治,成為反政府運動中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教會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愈發崇高,贏得更多人的信賴。

韓國在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前,民眾的宗教生活是被傳統的佛教和薩滿巫術所占據。雖然17世紀天主教就傳入韓國,可是一直備受殘酷打壓。在1910年朝鮮王國被日本吞併後,民族情緒高漲。民眾看到傳統儒家思想無法挽救國家政治腐敗,而基督教所代表的是西方先進的文化潮流,恰可救亡圖存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大批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開始加入教會。此時基督教福音與民族運動開始緊密地結合起來教會興辦教育更是為朝鮮民眾開了智1911年發布的「教育令」強制普及日語,不許教授朝鮮歷史地理課程,對比教會學校豐富的課程與韓語授課益發激發了朝鮮國民對於知識的渴望。

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獨立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就是基督使徒們。雖然基督教會在這場鬥爭中付出慘重的代價,三千多名基督徒被逮捕,41名被槍斃,6名被拷打致死,多個教堂和學校遭到破壞,但教會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吸引大量民眾加入教會。此刻開始基督教不再被視作外來宗教,完全被當成是一種愛國的宗教。在光復以後,教會也繼續投身政治運動,特別是七八O年代韓國民主化浪潮中,表現非常令人矚目。

在教會遍地開花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異端許多由個人創立,甚至結合不同宗教「新興宗教」崛起,其中最有名氣的莫過於1954年由文鮮明創立的「統一教」文鮮明舉辦大規模的集體婚禮,並將其稱之為祝福儀式。他所指定婚配的對象是隨機的,甚至在舉辦婚禮前男女都還素不相識台灣的媒體也曾大肆報導過這些「新興宗教」最後有某些被認定是「異端宗教」或是「邪教」,並非教義上的問題,而是它剝削脆弱的年輕人,對信徒洗腦,並詐騙他們的錢財,甚至身體

新天地教會一直以來爭議不少,早在1990年代就被認定是「邪教」組織最受爭議的是它招募信徒的手法。新天地常以秘密傳教任務,讓「收割者」潛入其他教會的活動,一方面隱匿自己的身分,一方面向潛在的信徒進行傳教。這種秘密式的招募手法,也是為什麼部分專家擔心,新天地教會不會完全公開信徒的行動協助韓國政府防疫。不要覺得這種洗腦到對信徒可以實現精神和肉體的控制現象不真實,看到台灣假日時刻,許多身穿紫衣的妙禪信徒魚貫排隊進入道場中的年輕面孔,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而現今韓國雖然仍有好教會單純傳教、互相支持鼓勵,但許多教會都被用來進行商業行為與形象改造。某些大型教會曾傳出有所謂的合作廠商例如教會裡的飲水機,其公司職員也要信他們的教會,才能繼續維持客我合作。這間教堂也是許多出名的南韓政治人物,會去的教堂之一。在韓國,很多教會是發放一個袋子,讓大家輪流放錢。韓國社會裡有「看其他人眼色」的社會壓力,這幾乎與強迫性繳納沒什麼兩樣。現任的文在寅總統曾試圖推動法案對教會課稅,幾乎遭到議員們的一致性反對,可見之中的利益關聯之大。

最後我們還是講回電影,講到韓國電影中基督教文化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多人會告訴你是李滄東李滄東早期的三部電影《青魚》《綠洲曳影》《薄荷糖》當中就有很濃重的宗教氛圍青魚》中勾引警官之妻而被黑幫活埋的猥瑣男,身份是教會的執事;《綠洲曳影》中數次出現的例行公事式的禱告,卻從未對忠都有過任何實質性幫助《薄荷糖》中虔誠信教的妻子,卻沒能給自己的男人提供一個出口在《密陽》中,他把宗教和信仰問題放大到了極致,片中有著大量基督教集會的場面。

《密陽》是李滄東辭去韓國文化部長後再度回歸導演身分創作的作品,並讓他首度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也幫助女主角全度妍成為韓國史上第一位坎城影后。《密陽》故事敘述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兒子俊到亡夫故鄉密陽開設鋼琴教室開始新生活,但電影進行沒多久兒子就被綁架撕票,讓信愛陷入痛苦深淵。而後信愛尋求宗教的慰藉,還是不免深陷悲慟。當信愛以為自己已經獲得的平靜與喜樂足夠忘掉悲傷與仇恨時,她到監獄裡探視兇手,沒想到兇手卻說他也信教了,並且自稱已經被上帝原諒。信愛整個人於是崩潰

有網路影評說《密陽》是一部「反基督教」電影,其實不然李滄東不是單純地談上帝,他其實關心的是人和人生。他說:我並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會去教堂禮拜禱告...但是如果你問我是否覺得人生中經歷的痛苦有意義?我會回答有那就被認為是有宗教性的人。我想通過我的電影給觀眾一個答案,就是對人生經歷的痛苦的一個答案。李滄東着重對社會邊緣人物內心世界的探討,且試圖營造一份平靜與淡然,螢幕外韓國社會的畸形毒瘤卻往往令人惶恐不安。最具有價值之處在於李滄東並不在電影中做出任何批判或者提供出路,而是通過主人公的自我救贖完成自我精神的重建,或許重建後的人生依舊破裂,但主人公漫長的精神蛻變過程恰恰為我們審視自我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密陽》中,傳教者無孔不入,信徒在禮拜時肉緊瘋狂,都在在反映了韓人對新信仰的著迷和狂熱,而女主角能由極悲到重生到極樂,都靠著宗教的力量。但是信愛接受宗教信仰並非源於深層情感的依託,而是建構在一種功能性的價值選擇它迫使銀幕前的我們思考:信仰的終極價值究竟是什麼?李滄東反對的是功利性的盲目信仰和強迫性的傳教方式,而不是基督教本身。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密陽,就看你是否能夠發現。

今日的韓國看似脫胎換骨,在經濟與文化上都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功,可以說是受到國家命運多舛的歷史演變所磨練,使他的國民有一種危機感,不得不團結奮鬥以抵抗外敵,甚至不擇手段也要取得勝利。當然我們應該要看的是人家的可取之處,例如政府的積極態度公務員的愛國與廉恥心、以及勤奮的韓國勞工。不好的方面,過大的貧富差距讓社會充滿矛盾,表面的時尚與娛樂背後不為人知的地獄職場,世界第二高的自殺率,都是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的他山之石。台灣的優勢在充滿彈性與柔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