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與亞歷山大》是瑞典名導柏格曼的封刀之作,電影版本有三個小時長。有很多人說這部是他最通俗的作品,有人說這是「很不像」柏格曼的電影,也有人說是「集大成」的作品。 早年柏格曼給我的印象是黑白的、宗教的、嚴肅的。高中時期友人推薦《第七封印》,說這部1957年的黑白片是最重的存在主義經典,我昏沉沉地沒有看完,大學時期又買了三映版的錄影帶挑戰,還是每看必睡,只記得幾個畫面,特別是死神與騎士博弈那段。但有句台詞我印象很深,大意是理想而悲劇性格的騎士說:「為什麼上帝要把自己掩藏在含含糊糊的諾言,和看不見的神蹟當中? 」這與亞歷山大與亡父的一段對話不謀而合。 柏格曼一生導演過62部電影,不同時期的特色多少有些區別,但一以貫之的特色就是陳說思想比敘事鋪陳來的重要,進而探究人性深處普遍的邪惡與其救贖之路。他的電影悲觀深沈,少有歡樂與美好結局。柏格曼在一連串否定人性、婚姻、上帝、藝術之後,他在最終作品給出了一個救贖答案,就是冀望於舞臺的想像世界之中。《芬妮與亞歷山大》正是描述一個戲劇世家的故事,這些成員們儘管都有缺點,卻能彼此包容寬恕,但終究,這只是戲。 大師的告別作品裡,摻揉了他的童年回憶與恐懼、嚴苛的神職父親,看得出他對父親的無法諒解。電影前一小時情緒平淡,看大家族過年與生活。後兩個小時,特別是亞歷山大的父親過世後,隨之而來的卻是死亡、改嫁、家暴、逃亡...瘋狂搬演莎翁戲劇、鬼片、通俗劇與時代劇,讓人目不暇給,內容很豐富,細節多到像紅樓夢一樣厚重。 千頭萬緒 ,我暫時下個結語:「偉大的電影就像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越是了解它,愈知道它神祕的力量歷久不衰。」 (暫時找不到更好的預告片了) ※電影金句: 「有的人演的好,有的人演不好。沒有演到最終,永遠不知道戲劇的結尾是什麼。」 「孩童到老年人這過程中,有誰能告訴我經歷它,意義是什麼?」 「人為什麼會說謊?」「因為他不想說實話。」...「因為他想得到好處。」 「那你為何不叫上帝殺了牧師?還是,你根本找不到上帝?」 「任何事都可能,任何事都存在,是想像不斷創造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