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2017電影筆記047-美國《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很多小時候看迪士尼公主卡通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幾乎不會再拿起來重溫。迪士尼這幾年似乎也意識到此點,除了動畫版要「推陳出新」,更開創性地積極推出真人版電影,只是前面的《黑魔女:沈睡魔咒》與《仙履奇緣》都沒有獲得太多共鳴,此次《美女與野獸》擔任中興要務,在選角上鎖定女性主義者頭銜的艾瑪華森,看似矛盾的衝突已足以引起媒體話題。 《美女與野獸》的主角有著「非傳統公主性格」:貝兒沒有等待王子救援、也非手無縛雞之力弱女子,愛冒險的她也不玩一見鍾情,並且對知識、對世界的熱忱超出以往,反而是「野獸」王子坐困愁城 。 此回真人電影版,論長度足足比卡通版多出近五十分鐘,但是除了片頭正敘法加入王子被詛咒的過程,強化加斯頓的粗鄙,並在他身邊佈下一個來福的曖昧同性戀梗之外,可以說90%的情節與歌曲都與卡通版無異,感覺就是吹了一個泡泡糖而已,不脫舊式迪士尼包袱,我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新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意涵豐富的經典童話。如果說本片成功,應該就是成功向動畫版致敬吧?(熟悉的場景直接以真人亮相,歌曲完整移植登場,連服裝與台詞都是處處「致敬」) 可能是我老了,不適合看童話。 【美女與野獸】HD最終加長版中文電影預告片

2017電影筆記046-迦納《迦納天空下》(Nakom)

(沒想到這部2016年台北電影節沒看成的稀有非洲電影,竟然在 MOD 的 Cinema World 看到,意外開心。) 這是首部入圍柏林影展的迦納電影,迦納版的「返鄉手記」。伊德里蘇是庫馬西醫學院的高材生,在父親車禍驟逝後,被迫回到迦納東北部的貧瘠家鄉"納孔",管理家裡的農場,試著償還父親欠下叔叔的債務。在農忙的季節裡,他同時面對鄉村生活的悲劇和美麗,以及家族之間摩擦的問題,在處理現代與傳統的衝突中他必須團結家庭的力量,並對自己未來之路做出抉擇。 本片導演是兩名美國女性:Kelly D. Norris 和 TW Pittman,兩人是哥倫比亞大學高材生,後者曾經於2006年至2008年加入迦納和平工作團居住在"納孔"一帶,催生了此部電影。她們啟用了大批素人演員,在沒水沒電的環境中,以當地語言庫薩語,樸實生動地捕抓了迦納的地景與人文,非常難能可貴。 願景與傳統之間的兩難抉擇在男主角身上表露無遺,族長與他幾次的真摯對話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你去阿克拉當醫生之後,接著是不是要上月球?」劇本細膩地利用一個傳統農村家庭的諸多問題,以戲劇性的縮影,呈現進步與傳統的衝突,以及全球化的影響。電影結局頗為大膽,導演拍出了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也選擇了背離。離開,或許才有更多的可能! 2016台北電影節 │ 迦納天空下 Nakom 2016年迦納現況報導(三立電視)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1-電影中的師生戀史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楊過說:「世人都反對我和姑姑在一起,為什麼姑姑做了我的師傅就不能做我的妻子,我偏要姑姑既做我的師傅,又做我的妻子!」 電影中的師生戀似乎總是伴隨著美好的青春與想像,全世界那麼多同性戀、黃昏戀、忘年戀,為什麼容不下師生戀?這個議題在最近呆丸國少數補教名師「右肩」出現問題後,加上天天搶新聞的法國新總統馬克宏老少配,沸沸揚揚的。 1984年有部經典三級片《唐朝豪放女》很紅,畫面很美、很「濃烈」,拿下金馬獎美術設計獎,也是女星夏文汐的從影代表作。魚玄機是一位詩寫得很好的道姑,道姑也豪放,跟修女也瘋狂一樣具有戲劇衝突性。魚玄機幼時在父親精心調教下,七歲就能寫詩,外號「詩童」。父親早逝後與母親搬到平安里,當時的紅燈區,出於好奇的溫庭筠跑來看她後驚為天人,不僅教她作詩,還資助其家庭生活。 溫庭筠此時46歲,魚玄機14歲,差不多可以當她爺爺,但從倆人傳世詩詞可以感受到小羅莉明顯戀上老歐巴,師徒用詩詞傳情搞到世人皆知:魚玄機寫《早秋》,溫庭筠用《早秋山居》相和;男寫《晚坐寄友人》,女用《冬夜寄溫飛卿》應答,搞到老詩人出現名譽危機,不得已將徒弟推給當朝狀元李億做妾。李億後來因元配壓力休妾,溫庭筠繼續和她搞曖昧,最後在溫離世後,魚玄機在道觀大開艷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蕩婦。 這大概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被公認的師生戀,其實可能只是柏拉圖式戀情。在尊師重道的年代裡,老師可是活生生的聖人。古代的師生戀,正史沒有,野史沒有,連戲曲小說都沒有。其主要原因是古代學堂不招女生,女人基本沒有就學機會,就算書香門第請了家庭教師,多半年齡差距很大,不易擦出火花,直到民國五四運動後才遍地開花。蔡元培與周峻、魯迅與許廣平、沈從文與張兆和、徐悲鴻與孫多慈都是此時期廣為周知的案例。 台灣第一部師生戀電影應該是瓊瑤的《窗外》,寫她與高中老師的初戀,這段年齡差距達20歲的師生戀遭到所有人的反對,特別是她因高考落榜、愛情挫敗而自殺,勃然大怒的母親跑到學校理論,最終老師被解聘,兩人勞燕分飛,後來彼此也都沒有勇氣再見面。 1973年電影開拍,由林青霞主演,瓊瑤母女因此產生嚴重矛盾,氣得母親躺在床上幾天不吃不喝,瓊瑤只好向法院遞狀阻止電影拍攝。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瓊瑤同意八十年代公司續拍《窗外》,但不

2017電影筆記045-英國《猜火車2》(T2: Trainspotting)

看完《猜火車2》,我重重地被擊中心臟,跌坐椅子上久久不能起。這是非常經典的續集,是給看過第一集影迷的集體同學會。Shock的不是中年主角的蒼老面容,也不再那麼前衛,而是每個傷痕累累的人身上,都有著我們需要的答案,也許這就是他們重逢的原因。生命並不溫柔,我們都只是時間的過客。我們變老了,世界也變了。但我們改變的會不會只有外表,其實內心根本沒有變?而「生活」,根本無從選擇。 二十年前的《猜火車》堪稱次文化經典電影,片尾馬克背叛了一起販毒的兄弟,捲款潜逃荷蘭試圖選擇中產階級生活;二十年後他一無所有地回到愛丁堡,想與當年所背叛的朋友重拾舊情。回到家鄉後發現有的還在吸毒、頹廢,有的還在坐牢。他們相聚後幹起同樣的勾當,只是海洛因變古柯鹼,把不法買賣變成騙政府資助。 頹廢似乎依然,但憤世轉化成厭世。人到中年,是不是很多事情已無法改變?縱使馬克做了選擇,最後仍然原地踏步。我們集體回望了從前,是否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到底我們真的有「Choose Life」,還是只是命運對我們的戲弄?火車依然呼嘯而過,我們又要如何與生活和解? 60歲的丹尼.鮑伊在電影中更大的隱喻是蘇格蘭在英國的微妙地位,蘇格蘭反對脫歐並提出獨立公投,愛丁堡宛如一個歐洲縮影,在機場歡迎觀光客的,是斯洛文尼亞姑娘。真正地道的蘇格蘭猜火車四人幫,只能故技重彈,最後再次結束於背叛,維若妮卡攜金回到老家,第三世界的人民將是最後赢家。 放上電影經典金句抄錄: 第一集: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 Choose fixed interest mortgage repayments. Choose a starter home. Choose your friends. Choose leisurewear and matching lugg

2017電影筆記044-法國《雙面法蘭茲》(Frantz)

1932年德國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的作品《破碎搖籃曲》(Broken Lullaby)在85年後被法國導演歐容改編重新搬上銀幕,視角從男性切到歐容熟練的女性解構全片,以熟悉的黑色和懸疑元素推進劇情,縱使影片大多數時間僅以黑白色彩呈現,但流動的明暗與情感仍然讓人看得出神。 戰爭與愛情,人性與謊言,換個角度,完全就變了樣,在戰爭的傷痕下,只有相對的人性,沒有絕對的惡魔。安德烈想要獲得救贖,坦白真相前,給安娜和弗蘭兹父母創造了生的契機,弗蘭兹雖死猶生。安德烈身上與弗蘭兹太過相似的氣質和喜好,讓安娜起了移情作用。在大時代之下,我們又如何能問責軟弱的沉默和善意的欺瞞? 本片藝術氣息濃厚,以一幅畫(馬奈的《自殺者》)、一首詩(保羅·魏爾倫的《秋之歌》)、一支曲(蕭邦《升C小調夜曲第二十號》)作為愛情信物,雋永而深刻。更難得的是,那份情感讓人輕觸可及,雖是悲戀,卻可給人正面積極的生之勇氣。(台北5/25正式上映) 5.26【雙面法蘭茲】預告片 橫掃法國奧斯卡 鬼才神導歐容謎情鉅作

2017電影筆記043-德國《再見柏林》(Goodbye, Berlin)

柏林金熊獎導演法提阿金(Faith Akin)近年拋開沉重悲情的敘事手法,從《靈魂廚房》開始改以喜劇調性來包裝邊緣族群與認同探尋主題,這次帶給我們一部混搭青春公路片,無懼地把油門催下去,與14歲的小麥克一起在那年暑假脫離了「正常」的人生軌道。 暗戀正妹同學的小個頭麥克在班上是沒人理會的壁草男孩,母親因酗酒而被關押勒戒,父親則疑似外遇、對兒子付錢了事,直到有個東方臉孔與神祕背景的轉學生奇克突然霸氣降臨,並開著偷來的車子邀他一起往南方旅行... 兩個男孩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單純的友情,性的啟蒙,喚起了不少青春的回憶。正因為兩人在柏林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對任何地方都不會感到厭倦,正因為無處可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去。但「你不能在水裡永遠憋著氣,只能憋一陣子」。人必須要前進,旅行的終點不在遠方,而是對自己内心的探索。 【再見柏林】HD中文正式電影預告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

2017電影筆記042-日本《愛情,突如其來》(Over the Fence)

阿聰說:「我早就壞掉了!」白岩說:「不用擔心,我沒什麼好失去的。」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道跨不過的柵欄,因世俗而保守,或因過往的失敗禁錮自我。 白岩中年失婚又失業,跑到函館窩在職業學校領失業津貼混日子;阿聰渴望愛情,卻有難以控制情緒的脆弱心靈,遇到的人老是貪求她的身體而已。兩個心裡有傷痕的孤獨靈魂都渴望自由渴望愛,相互依偎卻又充滿不安,要如何才能越過自己心中那道藩籬?野生動物的求偶,其實不需要浪漫,而是追求本能相互吸引,這才是天造地設的愛情。 劇中的職業訓練所裡的所有配角都很出采,一群曾在人生路上跌撞受傷過的魯蛇百態,大家都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是每個人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進罷了。兩場男人的哭戲,更是精準釋放了那股被壓抑的情緒,只是,日子還是要繼續。 【愛情,突如其來】HD完整版中文電影預告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9-電影中的海盜史

鄭成功究竟是英雄或海盜在近年常有爭論,他的時代17世紀是大航海年代,當時東海及南海充滿了歐洲、日本及漢人的海上探險家、海盜與商人,船隻絡繹不絕。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前周旋於明朝、日本、歐洲的商人及海盜中間而成一方之霸。就某個史學角度來講,台灣近代史跟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史脫不了關係。 海盜的定義有時很難說清楚,比如鄭芝龍與張保仔只是因為沒有得到朝廷支持,否則他們的歷史定位就會不同。就像哥倫布在美洲大陸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大量掠奪黃金,奴役印第安人,開啟奴隸貿易的先河,只是因為他有政府的支持,最後還成了「發現」美洲大陸的人! 好萊塢膾炙人口的系列海盜電影,2007年《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裡有兩個華人海盜,由周潤發飾演的嘯風(Captain Sao Feng),人物原型是亦正亦邪的海盜張保仔;另外一位九大海盜王中有個中國女海盜,其原型來自於阿根廷大師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一篇小說《女海盜秦寡婦》,此人考證是張保仔的夫人鄭一嫂,電影中由美日混血演員貴代費雪(Takayo Fischer)飾演。 張保仔台灣人對他不熟(台灣人對真實歷史的閹割),但香港人不可能沒聽過,根據他事蹟改編的港產電影至少五部,至今香港維多利亞港還有一艘古老手工製造「張保仔號」遊艇,可以載運遊客夜遊維港,「太平山」的命名也與他有關,山腰還有一條古道被命名為張保仔古道。(維基百科有可以查到) 張保仔十幾歲就跟了大海盜鄭一,後來當了第一手下,鄭一死後,和鄭一的老婆結為夫婦,繼承紅旗領導權。紅旗海盜團全盛時期時,擁領十萬海盜及超過六百艘戰船,堪稱南中國海最大的武裝勢力。赤鱲角海戰後招安,張保仔變成澎湖水師副將,最後因颱風死於海上。香港電影多以「義賊」形象塑造張保仔,因為他待人有情有義,做事講究原則,禁止姦淫婦女,到岸上採購物品也必定給錢,搶劫的對象都是官船和洋船。他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人物,但是他促進了香港貿易的發展則毋庸置疑。 1973年邵氏出品的《大海盜》,由張徹、鮑學禮、午馬聯合導演,倪匡編劇,狄龍扮張保仔,身形一流又為人正氣,官差和土豪還把他錯認當將軍。女主角是于楓演的賞金獵人,整天想著活捉海盜。張保仔看到她拿自己的通緝畫像當練習飛刀靶子,也就只說句「二姑奶奶這樣太不夠朋友了」,還讓手下別難為她。 1993年《

2017電影筆記041-中國《羅曼蒂克消亡史》(The Wasted Times)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裏,羅曼蒂克註定是要消亡的。羅曼蒂克是迷湯,虛幻的心靈感受,明明不實際,卻因為含甜帶蜜,唬得愛作夢的人信以為真。陸先生這一生最羅曼蒂克的冒險就是把小六放在心裏一直守望。但程耳導演說:「他沒準備讓觀眾看懂,他的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 本片以民國教父杜月笙為人物原型,敘述30年代上海灘風起雲湧,黑幫家族掌握著十里洋場命脈,複雜的權力鬥爭與中日情仇,壓抑情慾暗地緩緩流動。導演大玩非線性敘事剪接,形式感很重,刻意處處留白,很多意在言外。場景很乾淨,精緻的妝容,美術的構圖,簡約的對白。對岸影評界大力稱讚這是中國式的昆汀電影,我倒覺得更像上海版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非線性的敘事以及沒有交代配角人物的由來,電影前一個小時會有點弄不清這電影葫蘆裡要賣什麼藥,不好消化。後一個小時才逐漸明白人物關係與事件的前因後果,特別是章子怡主演的小六出場後故事才進入高潮。諜對諜,謀殺甚麼的,其實都是要鋪陳愛情的死去,從開場一隻被斬斷的情婦手腕到從鄉下來上海打拼的小夥子,從女明星被貪生怕死的丈夫所拋棄,再到女人與男人的各自偷情,不管原因與理由為何,在大時代裡,愛情註定都是被浪費的時光。 雖然程耳被輿論捧得很高,有點玩得放肆,本片也沒有媒體所形容的那麼神,但還是有足夠迷人的韻味,葛優也真的會演,值得一看。台北5/19正式上映。 关于《罗曼蒂克消亡史》你应该知道的八件事 《羅曼蒂克消亡史》里的人物原型和歷史掌故 《羅曼蒂克消亡史》終極預告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8-電影中的離婚史

2001年的港產賀歲片《鍾無艷》裡梅艷芳反串昏君齊宣王,成日沉迷於「夏迎春」張柏芝的美色,而對於右眼有塊紅斑的「鍾無艷」鄭秀文嫌棄不已,然而鍾無艷才是付出真愛並能輔佐齊宣王國事的賢妻。一次又一次,無艷始終無悔,齊宣王也不改其性。直到六國圍攻齊國時,無艷在外領軍殺敵,齊宣王、迎春與六國君王打麻將,將無艷當做籌碼也輸了出去,無艷終於死心了... 鍾無艷問:我要休王上有什麼程序? 齊國宰相晏嬰說:「離婚有三種裡由。」 「怒衝衝」→「只是一時之氣,並不是真的想要離開」。  「恨綿綿」→「就是愛意全消,只剩悔恨,機會渺茫」。  「淡淡然」→「就是毫無感覺,心灰意冷,覆水難收」。  鍾無艷選了第三個理由。 劉向《列女傳》與《晏子春秋》裏頭都有紀載醜女鍾無艷(原名:鍾離春)向齊宣王自薦成為王后的故事,史上可能真有其人,但若講到要休夫,還是休王上,那就有待商榷了 。 我們倒是經常在電影、電視裏頭看到一些「休妻」的情節,聽到老公對著即將被休掉的老婆說:「你犯下了七出之條!」,只要講到這一句,好像很容易可以休妻。古代真的可以隨便就休妻嗎? 到底「七出之條」是甚麼?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定的社會等級和標準,正妻和小妾,生下孩子也有嫡有長,長幼有序,構成了基本的封建底層制度基礎。 七出指的是不孝順(公婆)、無子、姦淫 、忌妒、有惡疾 、口多言、與偷盜。但是中國古代休妻制度除了有七出,後面還有「三不出」來保障女性的權益。一是有所娶無所歸,女方若父母已不在人世,沒有娘家可回,不能隨便休妻。二是與更三年喪。是指妻子已經為公婆守過三年孝,也不能隨便休。三讓人最有感,是先貧賤後富貴。是指丈夫娶妻時候很窮,而後來發達了,看不上原配妻子想要休妻,這樣是不可以的。不過中國古代人治色彩濃重,法律觀念薄弱,所謂的七出三不出,聽聽就好。 其實翻閱古籍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婚姻結構還不嚴密時,離婚再婚相當自由,所謂「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中國古代的離婚者,名氣最大的當屬孔老夫子,但其離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備受爭議。但孔子周遊列國不回家的行徑與「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言論,多少也道出孔氏夫妻不睦的事實。而曾子與班超都曾經休妻,則是古書上有紀錄之事。 離婚的風氣在自由唐朝最盛,夫婦分手講求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7-電影中的理髮師史

200年之前的歐洲,如果來舉辦一次票選:「最不理想」的伴侶職業,前三名很可能是劊子手、理髮師與外科醫生,因為這三種職業在當年乃系出同源,師父搞不好還是同一個人,三種職業的共通點就是「會見血」,血在那個年代裡也就代表「不潔」。 如果當時還有暢銷書排行榜,前幾名應該不外乎是《悲慘世界》、《理髮師陶德》、《開膛手傑克》、《基度山恩仇記》與《雙城記》等,這幾本書的呈現方式雷同,且都偏向驚悚與復仇題材。工業革命後的年代裡,工人紛紛走進工廠生產線,工作時數長薪水又低,除了喝酒外就是看驚悚小說來宣洩壓力。而幾本書都曾經被改編為電影搬上大螢幕。 《理髮師陶德》這本書的作者已不可考,這是當時英國一部知名的短篇驚悚小說,據說故事發想於一位資深警官的回憶錄,裡面有提到一位連續殺人犯是法國理髮師。兩三百年前的倫敦衛生條件不佳,城市裡隨時充滿了霧氣與臭氣,除非是從商的富人,誰也享受不到任何"舒適"。大城市裡的人口流動量大,到處都是想要在城市找工作的窮人,消失一兩個人根本不會有人注意。聽說「瘋狂理髮師」總共殺死超過160人,到底是真是假就沒確切的答案了。 2007年提姆·波頓執導、以音樂電影類型展現的《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即是改編自此書。理髮師班哲明(強尼戴普飾)原本和妻女在倫敦經營一家理髮店,不料卑劣的法官覬覦妻子美貌,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班哲明讓他流放異鄉,多年後返回倫敦的他易名「史威尼陶德」重操舊業,並雇用樂芙太太當助手,準備向那些害他家破人亡的惡人復仇!陶德以精湛的理髮手藝吸引了顧客上門,再趁客人毫無防備之際,一刀劃斷他們的喉嚨,再將屍體交給樓下的樂芙太太肢解,作為肉餅的餡料賣給不知情的饕客享用... 本片涉及大量血腥與肢解的鏡頭,非常不適合闔家觀賞,其實理髮師這個職業在中世紀歐洲,乃至晚近的十九世紀末,和陶德給人血腥的印象其實相去不遠!從歐洲歷史上看,中世紀的理髮師除了剪頭髮、割割小疣以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給人放血!在當時的觀念裡,放血除了是治病方法外,也是「美容」途徑之一。蒼白的皮膚是當時女性美的標準,她們不只會把有毒的鉛塗在臉上,還會讓理髮師在手臂上切一刀,使血液流出,直到臉部夠蒼白為止。在狄更斯的《雙城記》裡有描述到當時的旅店除了提供房間,還提供理髮匠客房服務。 早期人類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動物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