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2018電影筆記54-美國《犬之島》(Isle of Dogs)

《犬之島》是一部不適合兒童觀賞的定格動畫電影,劇情表面是12歲男孩小林尋找愛犬的冒險旅程,但是暗藏高度的政治意涵及黑色結尾,且是魏斯安德森向日本傳奇導演黑澤明致敬的片子。話雖如此,精心手工打造的模型道具與美術設計,大量如太鼓、相撲、浮世繪等日本元素,以及充滿童趣的狗狗對白,就算看不懂其中暗喻的政治權術,也可以看得興味盎然。 本片延續導演過往的作品主題:以純真對抗專制、弱勢抵抗強權,電影中的大人們,多半昧於權勢或對社會不公不義感到麻痺,掌權者怎麼「詮釋」事實(犬流感),群眾就怎麼接受,這裡的「民主」其實是經過包裝的獨裁,「正義」可能是達成私人利益的殘酷手段。 狗群的老大Chief本是「做自己」的流浪狗,未被馴服,而其他的小狗四人幫則都曾被人類所豢養,和人類有感情,但這其實是一種被統治及馴服的關係。如同人類種族之間,輸的一方被統治而長期被奴役。就連Chief在電影結局,也決定成為「護衛犬」服務人類。即使男童小林看似對狗有愛,也是以馴養觀點出發的。以犬喻人,再清楚不過。 「狗狗都愛小男孩」,但男孩也會變成大人。當男孩從純真少年變成城市掌權者,表面上革了命,但民主與獨裁,存乎一線,說不定血腥歷史會不斷重演。但《犬之島》也有樂觀的一面:感情。它是可以化解物種與語言隔閡的解藥,一如小林中為了斑點,對抗父權;美國交換學生崔西為了揭發真相冒險,都是對狗狗的感情因素;最後連冷血的市長都在緊要關頭展現了對養子的疼愛⋯「尊重異己」的寬容,才是民主的核心價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打著魏斯安德森執導的旗號,本片的幕後配音陣容堪稱史上最強大,除了聲線迷人的史嘉蕾喬韓森外,還有蒂妲絲雲頓、愛德華諾頓、比爾莫瑞、傑夫高布倫、法蘭西絲麥朵曼及渡邊謙等明星陣容,甚至請出約翰藍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出場,超級豪華! 【犬之島】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 ※電影金句: 「難道狗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我們以為屠刀很快就會落下,然而真正的答案是:在懵懂中被奴役至死。」 「我不是愛暴力的狗,我也不知道我為何會這樣。」

2018電影筆記53-中國《後來的我們》(Us and Them)

劉若英首次執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引來不少討論,毁譽參半。影片由周冬雨和井柏然主演,講述林見清與方小曉兩個相鄉北漂青年,從相遇、相知到相戀、分手與原諒的故事。劇情很通俗,批評者大多針對劇本內「不合常情」的部分針砭,例如:大學電算系畢業生淪街頭賣盗版、女主拜金喝酒愛駡人而男主就是要愛、男主發達買房求和卻遭女主拒絕,以及一堆文靑式的堆砌「如果」對白,都太矯情、太刻意。還有就是刻板的北漂情懷但對北京又不夠了解,以及人物刻劃不足。 人物刻劃不足這點我認同,劇本對林見清的社會關係和人生經歷有完整交代,對小曉的刻畫卻近乎潦草。她的原生家庭一閃而過,沒有別的朋友,仿佛她只爲了男主角而存在。如果能够把男女主角分手後一起重回家鄉那段整個剪掉,我認爲會好很多。就像《新天堂樂園》如果沒把男女主角車震那段剪掉,會有多可怕。再者,強國人不喜歡被人看扁,最恨電影把他們拍窮拍鱉,何況是個台灣女人。明證是中國有次網路票選「最討厭的國片」,老謀子的《一個不能少》竟然拿了第一! 但做爲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這部作品四平八穏、很好入口,起碼好好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如果人生閱歷有類似者,很容易引起共鳴。在關心議題上執著於感情歷程中的「相愛容易相處難」,並討論愛情中的選擇與遺憾。我們也曾有過青春那段窮得好快樂的日子、曾經愛得刻骨銘心最後卻無法在一起的人、曾以爲快樂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然後為了所愛的人而改變自己。無論曾經有多愛,常常還是敵不過現實殘酷的消磨,愛情變得面目全非。但世間並沒有如果,就算當初不同的選擇,繞來繞去最後的結果也可能差別不大,逝去了就逝去了。說穿了,其實根本沒有學會去愛。是沒有愛?不是,而是自己變了質。 你可以說這部電影矯揉老套,但她也並非全無創意,例如:電影中如果雙線敘事、分為黑白彩色不同呈現時,通常「過去」是黑白的,而本片恰好相反,年輕人談戀愛時是彩色的,而「現在的生活」變成是黑白的;還有就是小曉離開見清屋子時,攝影切換為俯覽視角時,宛如舞台上的眾生相一同置於單一景框中,不知道是誰的創意? 後來的我們 | 正式預告 [HD] | Netflix ※電影金句: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後來的我們甚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我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了,可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 「悲哀...

2018電影筆記52-日本《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

電影原題《万引き家族》裡的「万引き」指的是「順手牽羊」,意思不同於「泥棒」(黑衣蒙面小偷)或「すり」(扒手),而從漢字「万引」字面上讓人容易聯想到「千絲萬縷的羈絆」,引申出來,就會想到「血緣」。是枝裕和創作關注的議題,從來沒離開「人」與「家庭」的狀態,更何況這部是「集大成」的作品。 《小偷家族》關注的棄養兒童的社會案件,前有珠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同樣探討家族成員間血緣關係的,也有前作《我的意外爸爸》與《海街日記》;還有同樣踩在法律與道德邊線的《第三次殺人》。本片進一步探索的當代社會議題還包括:老人孤獨死、詐領退休金等,當然,這裡面都有的是:「不完美的大人」。他們非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其心智狀態都帶有缺陷,每人皆有私心,但拼湊起來的「家庭」,卻渾然天成、戲假情真。 觀影前半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貧窮的五口之家,每一頓飯桌時光都顯得珍貴,他們靠行竊與老人救濟金過活,當父子行竊後返家途中發現路上瑟縮在牆角的五歲受虐女童,竟同情起她的飢寒交迫,帶回家變成了家族的第六名成員。而隨著劇情的推展,觀眾不難察覺成員間的關係並不尋常。他們都是被原生家庭遺/背棄之人,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建立新的身分與家庭。 是枝裕和好在不說教,他只是「呈現」,而沒有任何道德批判。觀影過程中,導演不斷述說現實的殘酷,隨即又湧現一股暖流,過程中我們的道德天平也許會隨之傾斜,透過導演反覆地提問,讓「善」與「惡」不再二元對立,「是」與「非」也非疏遠在天平兩端。這是是枝電影最好看的地方,沒有太激烈的情緒,但後座力十足,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省視那外人難以理解的社會灰色角落,在處理生死離別難題時,更是殘酷而温柔,舉輕而若重。 《小偷家族》的表演也非常好看,無論資深或兒童的表現都恰如其分,煽情得恰到好處。安藤櫻尤其強大,那最後審訊的鎮定與淚崩令人動容,已證明她是當今日本最傑出的演技派女明星。松岡茉優的表現,也沒有讓安藤櫻專美於前,敬業又吸睛。 沒有血緣的家族,比親人還親,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問題?悲劇的根源,是社會共同種下的因,主流社會的冷漠與偽善,讓人的價值與尊嚴屢屢遭到踐踏。但「愛」能成就家庭本身,「真正的家」又是什麼?當家庭關係分崩離析,家人形同陌路時,又有甚麼可以救贖我們?任何緣分,都有完結的一天,把握當下,能愛就愛吧! 本屆坎城金棕櫚大獎【小偷家族】HD中文正式電影預告...

2018電影筆記51-韓國《燃燒烈愛》(Burning)

村上春樹的文字有獨特的冷峻奇詭氛圍,公認難以被影像化,改編電影少獲好評。韓國名導李滄東的《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短篇小說〈燒掉柴房〉,在2018 年坎城影展中獲得影評人一致讚譽,《銀幕》場刊給予 3.8 分的歷史最高評價。李滄東在訪談中表示,本片意圖肩負當下青年的「無能為力」,希望描述青年世代面對自我生命的矛盾,與試圖了解外在世界時的疏離感。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次成功的改編,但絕對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改編。李滄東創造了一場謎團與暗喻,電影有獨特的韻味,其神秘性、曖昧性與多義性雖然與村上桑的味道不盡完全疊合,但互文性十足,讓人看完後有一堆疑問縈繞在腦海裡。 原著小說僅九千字,故事圍繞姓名不詳的兩男一女開展:卅一歲的「我」透過靠男人接濟生活的模特兒「她」,認識了「他」。一個週日下午,二人突然來訪「我」家,在吃喝一輪後開始抽起大麻。女子醉倒後,「他」突然對「我」說起自己的癖好:燒柴房,「他」對倉房的選擇嚴謹,只燒那些消失後「誰也不在意」的存在。 電影改編加入了韓國社經脈絡。男主由卅一歲男子,改為剛畢業的青年宗秀,海美與班的角色大致上沒有更動,只是男女主角的關係變為成童年相識。在海美神秘失蹤後,電影改編情節,讓宗秀懷疑多金男班是否該為失蹤負責,展開一場苦尋戀人的解謎之路。 ------(以下內容牽涉關鍵劇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燒掉柴房〉小說中看起來有些事正在發生,真要去解釋卻也有可能什麼都沒發生;就像村上在《1Q84》裡寫:「不說明就不明白的事情,是說明了也不會明白的事情。」但李滄東認定這是個殺人故事,但卻「殺人不見血」,只以燒掉不起眼的柴房為隱喻,表達一個人的人間蒸發。「柴房」本是將閒置或未能決定用途的物件暫時安放的空間,裡面的物件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種「遺忘」,這些物件雖然佔有空間,卻不再被看見、彷若從未存在。 〈燒掉柴房〉裡的班,就像《恐怖鄰人》裡的西野或是黑澤清《X聖治》裡的間宮,以正常人的形象出現,卻帶有某種異常舉動。他聲稱自己會去燒柴房,有一套自己的論述,甚至視為使命感。事實上,他到底有沒有真實行動小說中並沒有描述,「我」也沒有找到哪間柴房被燒了。班甚至強調「也許因為離你太近,所以錯過了。」這就是故事吸引人的地方,模糊而多義。被燒毀的柴房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的東西? 劇情乍看似乎是個三角戀情,卻又不僅於此。兩男一女間有種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