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2018電影筆記96-美國《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五、六年級的同學們,肯定都聽過「皇后樂團」的歌,或多或少而已。只是沒有偶像崇拜的我,甚少去關注過Freddie Mercury的各種謎團。將他的傳奇一生濃縮到好萊塢傳記電影本身就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艱鉅任務,因為好萊塢就算費盡全力,也無法複製Mercury和他的時代。 《波希米亞狂想曲》並沒有特別著墨於Mercury的同志議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只是這位傳奇男人的部分輪廓。片中重現了皇后樂團許多琅琅上口的經典搖滾歌曲及熱血沸騰的Live Show,加上男主角雷米.馬內克的精湛演出,呈現出皇后樂團在西洋搖滾樂壇不可撼動的地位及主唱Freddie Mercury的流行文化符號,令人心蕩神馳。而戲院也安排了多場「歡唱場次」,讓觀眾可以一起「Rock You」。 雖然這可能是個與史實有出入的音樂人傳記,但卻是部令人熱血沸騰的好看電影,劇本講得流暢,一點都不老套勵志(和解)片,更別說有許多歌曲與意象,還相互映射與呼應,特別是重現了當年萬人齊唱,億人見證的慈善音樂會Live Aid盛況,簡直讓人起雞皮疙瘩來。對歌迷影迷們來說,召喚的不只是年輕時的回憶,更關於曾經的自己! 【波希米亞狂想曲】最終預告 ※電影金句: 「我就是那個我一直想成為的人。」 「讓我們來創造一首就算是聽眾也能一起合唱的歌吧。」 「Every band is not Queen.」 「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誤解你、不愛你,你還是有愛你的家人,活在世上,只要有家人的愛就足夠了,其他人都不重要。」

2018電影筆記95-美國《失蹤網紅》(A Simple Favor)

《失蹤網紅》在某種程度上模仿了《控制》(Gone Girl, 2014)的敘事手法,是一部標榜懸念劇情的電影。故事改編自2017年小說《最好的朋友》,講述網紅史蒂芬妮喜歡在網路分享生活點滴,她的性格單純,熱心助人,並與兒子同學的母親艾蜜莉結為閨蜜;某天,艾蜜莉請史蒂芬妮接小孩回家後卻人間蒸發,數日後,傳來意外身亡的不幸消息。當史蒂芬妮自行展開調查後,意外發現事件背後的複雜真相... 與《列車上的女孩》一樣,這個故事一開始的構思頗有可看性,但越到後段越失焦混亂,甚至轉換風格混搭,然後草草結束。《失蹤網紅》雖有點《控制》的味道,但既不嚴肅、也不認真,它就是個好玩的故事,沒有更多了。 《失蹤網紅》的娛樂性在於看兩個女人的對戲與時裝秀,兩個看起來截然不同、不協調感的兩人,其實背後都不像外表上這麼簡單,內心同樣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過去。她們互稱彼此為閨密,但內裡卻形同陌生人,只是她們都渴望被愛,以及不惜用盡心機也要達成目的的瘋狂。原來,光與影是一體的兩面。 【失蹤網紅】A Simple Favor 精采預告~9/14 婊裡如一 ※電影金句: 「人使壞都有原因。」 「每個人都有黑暗面,只是有些人隱藏得比較好。」 「寂寞應該比癌症還要更致命吧。」 「你永遠不用為任何事情道歉。」

2018電影筆記94- [金馬2018]瑞典《善意的背叛》(Den goda viljan, 1992)

伯格曼在《芬妮與亞歷山大》中,一把火燒死了清教徒、嚴厲無愛的牧師,將希望放在帶給人們歡樂的舞台上,然後就此宣布息影。《芬》片包含了他童年的回憶與恐懼、對父親的難以諒解,透露出人類追求救贖,與不圓滿的人生常態。之後,伯格曼根據父母的婚姻故事,寫出《善意的背叛》劇本,交給他所信任的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執導,拍出了這部1992年的金棕櫚大作。 故事描述富家千金安娜執意要嫁給神學院窮學生,但她前往亨利的故鄉結婚之後,才發現地處窮鄉僻壤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美好,彼此對人生的期待有所不同,此時她才體會到母親對她諄諄教誨的好意。影片尾聲停在女主角懷孕,幾經思量仍決定留在婚姻這條路上走下去。最後那顆意味深長的鏡頭,讓一切盡在不言中,也讓電影卻多了幾分溫柔與寬容。 電影用了近半篇幅來描繪男女主角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之後的悲劇性進展一目了然:一個孤僻陰鬱、意圖獻身上帝的男人,和一個執拗開朗、希望享受生活的女人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狂熱的愛情面前被掩飾了,而婚姻不可能只有愉悅的狂熱。窮小子與富家女隔著的是巨大的階級差異,亨利捧著神學典籍試圖以上帝之名填補間隙,但鴻溝卻越拉越大。自卑滲透了亨利的骨髓血液,他的怨恨個性與上帝信仰的結合是災難性的,而安娜自始至終無法真正放下的「中產生活」,自然也是童年伯格曼的渴盼。 再次觀看大師的作品,依然滿溢伯格曼式的人性關懷與普世價值。這類作品就如同質樸的箴言,充溢著人性至理與素樸自然,也是伯格曼凝聚畢生智慧,對愛情、婚姻、信仰嚴肅的探問與審視,引向客體更多的參與與自省。當你撕開愛情與婚姻的浪漫面紗,才是真實世界的殘酷境遇與生活實象。神聖信仰的彼岸與與世俗安樂的此岸之間的矛盾如何達成和解(妥協),答案仍舊只能是「愛」。只是表面癒合的傷口,隨時有可能再被狠狠地扯裂罷了! 2018 金馬影展TGHFF | 善意的背叛 The Best Intentions

2018電影筆記93-[金馬2018]墨西哥《羅馬》(ROMA)

《羅馬》是墨西哥導演艾方索.柯朗根據自己兒時回憶所改編的故事,也是獻給家中傭人與故鄉的情書。電影裡的「羅馬」不在義大利,而是墨西哥市郊的一個區域,而「Roma」倒過來成了amor,是拉丁文的「愛」。只是就像《桃姐》或《爸媽不在家》一樣,有能力掌握電影話語權的人通常不會是外傭,而是對童年充滿綺麗回憶的小主人。 1971年的墨西哥城郊,原住民女孩Cleo在富裕醫師家中幫傭,除了清潔打掃工作外,也幫忙照顧雇主家中四個孩子的生活起居,這一年,男主人外遇離家,索菲亞太太情緒崩潰;Cleo與熱愛武術的青年相戀,當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時,男友隨即不告而別;1971年的墨西哥街頭有遊行抗議與血腥鎮壓事件,而Cleo與索菲亞太太一家的生活也正經歷劇烈的變動,她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孩子們童年的純真,直到那片海洋逼著她們心中的潮浪都潰堤。 柯朗以生動唯美的黑白數位影像,憑藉悠長具詩意的鏡頭,描繪他對童年、家庭與故鄉的愛。這封情書,情感濃烈卻不煽情,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下,有的是人物間的真摯情誼,它跨越了種族與階級,從一個中產家庭的視野遠望時代巨輪的轉動。那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小至停個車、大至家族旅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湧現出來的,帶著一種無方向性的盲目與隨機,也帶著距離的美感。人在時間的流動中顯得渺小無力的,但是在小孩的天真記憶裡,其實看不到太多現實的兇殘,因而是寧靜且安詳的。類似散文式電影形式,卻像是一個完整的小宇宙,是非常成熟的導演風格。 《羅馬》看似再簡單也不過,實際上卻拍成了Materpeace,每個畫面、每個片段、每次舉手投足,都充滿了讓人讚嘆折服的深厚功力,不知不覺地就被吸引進去。例如:街頭暴動與兄姊海浪遇襲兩段的場面調度,就是難若登天的奇觀,如果只在Netflix收看是很可惜的。而導演為電影注入濃濃的生活感與細膩情感,詩意雋永又飽含敘事張力。這是羊男2018最愛電影,第一名! (決定二刷後再來改寫成長影評!) 《羅馬》| 正式前導預告 [HD] | Netflix

2018電影筆記92-[金馬2018]德國《賣場華爾滋》(In the Aisles)

即便柏林圍牆倒塌已經過許多年,但所謂的「德國統一」仍然是現在進行式,傷痕一直存在、失落如影隨形。而位於德東大城萊比錫的這座大型賣場,隱喻的其實是一群人為了隱藏傷痕而構築的新世界,電影乍看是描繪在賣場裡工作男男女女的日常工作與情感交流,若有似無、若即若離的感情,但看完很難不去感覺到那背後龐大沉重的歷史背景及一整代東德人的失落。 本片沒有太大的戲劇性,一個年輕男性新進員工,用制服掩飾身上刺青,寡言而避談荒唐過去;在賣場有像父執般的老鳥提攜,也有心儀的甜點部女同事,他們都在大賣場做著穩定、規律的工作。諷刺的是,這座新世界處處充滿「進步」與「全球化」的象徵,井然有序的賣場宛如新牢籠,也削減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們不熟悉彼此的過去、不理解的事情也很多,像是丟掉還沒過期的食品,還有為何布魯諾突然以極端的方式離開。但無論暴力或死亡,都在畫面外執行完成。 如果拿掉喜劇與配樂的部分,這部片會變得很重,不好承受。但導演用藍色多瑙河配樂、海洋意象的音效等,柔和了看似冷漠的情感,而追根究柢,所有人際關係的本質都建立在情感的連結。與其將自己禁錮在過往的美好風景,怨嘆自己從卡車開到推高機,倒不如跨過那層安全網,開啟新的旅程,才是在這混沌世界中找尋出路的最好方式。每一個時代都有跟不上、跑不了的人,他們的人生充滿框架與限制,只能盡力抓住每一刻的快樂,就算只是暫時喘息的棲息點,都會有人準備粉身碎骨。 賣場華爾滋》中文正式預告|11.23 走道上相戀 ※電影金句: 「你知道愛斯基摩人怎麼打招呼嗎?」 「如果可以,妳想要許什麼願望?」「我想要一切」 「妳怎麼了?」「沒事,不是一切都與你有關!」

2018電影筆記91- [金馬2018]中國《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這部電影是一封淒美的棄世遺書,是一首哀傷的青春輓歌;每一句台詞都是求救訊號,每一個鏡頭都是無情訣別。當日子過得太糟、生命不再會好、生活盡是泥淖,如果,能逃到他方,誰會願意待在坍塌的黑暗骸堡裡?如果,大象是失落的理想,而生命到最後卻總是徒勞的。 這部改編自胡波同名短篇小說的電影,原先場景設定在台灣,可能與作者曾來台灣參加金馬創投活動有關。將近4小時的片長,講4個被各有挫敗、走投無路的人,大量的長鏡頭與近距離跟拍,人物之外都陷入失焦朦朧的狀況,隱喻他們對生活感到厭惡想出走卻又無處可去,只盼望著有一天能到滿州里看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 胡波是一個對自己的創作特別執著、不願妥協的人,他的早逝,讓他的堅持得以成真。最後大家只聽見了黑夜中的象鳴,旅程要不要繼續下去?答案好像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在暗夜中,只能獨自保留一絲想像。胡波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部電影的一部分,而金馬獎頒給了他最佳影片,讓他在歷史從此留名。胡波母親的淚水,與李安的柔情擁抱,我想我會忘不了。 金馬獎最佳影片2大獎得主【大象席地而坐】HD國際版正式電影預告 ※電影金句: 「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只是到了後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不一樣。都過了大半輩子,只得騙自個說,一定是不一樣的。」 「這些石牆很有趣。一開始你恨它,接著你習慣它,直到足夠的時間過去了,你變的不能沒有它。這就是體制化」 「人活著是不會好的,只會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以為換個地方就會好了,好個屁呀。會在新的地方痛苦。」

2018電影筆記90- [金馬2018]黎巴嫩《我想有個家》(Capharnaum)

第一位拿下坎城評審團大獎的阿拉伯裔女導演Nadine Labaki執導的本片,劇情描述黎巴嫩12歲少年贊恩離家後在貧民窟求生的故事,內容觸及貧窮、移工、童婚與人口販賣等問題。其中少年在法庭上控訴父母不該把他生下來受罪的橋段直指人心。原文片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意謂受到詛咒而成廢棄的地方。 導演累積三年貧民窟田野調查拍成本片,一改過去《焦糖人生》(Caramel)的灰色喜劇路線,用類紀錄片的寫實形式,從一位12歲小男孩持刀殺人受審案件切入,呈現缺乏關愛而被迫長大的兒童,為了生存展現的強大生命力。兒童在一個充滿不公平社會的惶恐和無助,生下來就沒有身份證明,父母也沒有能力撫養與照料他,一切只能靠自己。 拍攝這種沒有出路的絕望人生,導演出了不一樣的視角和細節,格外有說服力。她說:「你看到的不是虛構的,這些人在片中說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讓人不免心中感到陣陣酸楚。這場荒誕的現實劇是誰製造的?誰才能解這個世紀難題?沒人教小孩正直,他卻能綻放生命力和良善,除了憤怒,他很少激烈地表達情緒,但鏡頭裡每一次的紅眼眶和噙淚水都沉沉地落在心頭。生活的意義何在?我們難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樣的人間悲劇繼續下去嗎?揭開瘡疤讓人不愉快,可是不勇敢面對就永遠沒有可能了。 2018 金馬影展TGHFF | 我想有個家 Capernaum ※電影金句: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自己決定要把我生下來。」 「你兒子一出生就死了…他並不存在,連番茄醬都有日期和保存期限,你兒子什麼都沒有。人生就像狗屎,比鞋還髒。」 「在你假裝慈悲的眼中,說出的每一句愛我的話,都讓我只想嘔吐;什麼無心之過?那只是你自欺欺人的藉口。」 「這樣的日子,你應該光想到就想死,你不要用你的思考方式來評論我們的生存模式。」

2018電影筆記89-[金馬2018]美國《壞事大飯店》(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本片導演Drew Goddard是好萊塢知名編劇,寫過魔鬼細節的《LOST檔案》與《科洛弗檔案》,上部導演作品《詭屋》也是孤島山莊流派的懸疑劇。影片有著強烈的懸疑和驚悚氛圍,把60年代的美國萬象濃縮在一個橫跨兩州的小酒店中幾個人物身上。最明顯的歷史彩蛋就是雷神演出的邪教教主正是惡名昭彰的查理.曼森,60年代最不缺的就是這類襯衫鬆垮、腹肌嶙峋的長髮詩人,瀟灑地將宗教、法律冶於一爐,用毒品、性愛與搖滾樂和自己瞎建構的理論來控制懵懂青少年,說服他們成為信徒,供其為非作歹;而飯店內遭到偷拍的「大人物」,明顯影射的就是甘迺迪與夢露的那段緋聞。 廣義而言,這些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馬,路經此地「被審判」,或是「洗滌罪惡」,然後在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框架下玩轉敘事遊戲。除了上述邪教教主外,油嘴滑舌的銷售員影射胡佛任期內的FBI活動、性格乖張的女硬漢姊妹連結到嬉皮文化、急欲成名的黑人女伶關連到種族平權、恍神的前台小弟意味越戰留下的傷痕,笑裡藏刀的老神父更為關鍵,從假神父轉為(意義上的)真神父的蛻變,使得道德界線變得難以捉摸。 這應該是導演寫給60年代的另類情書,或許用力過深、塞進了過多訊息,師法昆汀也過於明顯,人物塑造也有美中不足處,但已算是完成度很高的成功範例,後市可期。此外,超棒的電影原聲絕對值得一聽再聽! 壞事大飯店 | HD中文電影預告 (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電影金句: 「我聽厭了你們這些男人講呀講,講得自己都以為自己有信仰了,其實就是為了最後自己能想上誰就上誰。」 「每次你說要走,我都以為你會留下。」 「我明知道這些事是錯的,我還是做了。」

2018電影筆記87-[金馬2018]中國《我不是藥神》(Dying to Survive)

2016年,湖南省爆發了震驚各界的「陸勇案」,陸勇是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的老闆,同時也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因所服用的藥品價格過於高昂,家中積蓄幾近掏空,他在因緣際會下發現一款印度仿製藥,服用後發現效果不錯,但藥價卻便宜許多。於是他開始推薦給其他的白血病患,並親自跑到印度進口藥品。然而,這款印度仿製藥因為沒有批文,被政府認定為「假藥」……這個傳奇故事,被導演文牧野改編為《我不是藥神》這部雅俗共賞的佳作。 《我不是藥神》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成功案例,宛如中國版《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上映後在中國快速衝出亮眼票房,並引發整個社會的高度討論。雖然本片做為商業片必然有加油添醋煽情之處,但涉及的題材已突破中國電影的尺度,敢於觸碰醫療等相對敏感的話題,作品一語道出中國社會底層人物的無盡悲苦,以及在那官僚制度的包庇下,社會現實的黑暗和無奈。 主人翁程勇從一開始的貪財牟利,到最後受到病友們的影響而願意犧牲自己拯救病患,既沒有錢才又沒有健康的平民老百姓,渴望救贖與道德崇拜,這樣一位宛若救世祖形象的誕生,正好讓努力為爭取生存權的普羅大眾看得慷慨激昂。但是在中國電檢制度下,對於結構性因素的批判當然巧妙避開,而直接把惡人嘴臉等同於無良藥廠,最後託言大有為的政府將抗癌藥納入醫保解決了問題。 中國人民在體制壓抑之下,談良知與力量是真實還是幻覺?《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中國人民心中的痼疾,只是借着電影上映而來一次總爆發。《我不是藥神》能成為現象級的影片,從這一角度看,可說是必然的事。 《我不是药神》 Dying to Survive 2018 中文版预告片 ※電影金句: 「我賣藥這麼多年,發現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他只想活着,他有什麼罪!」 「領導,求你一件事,求求你們別再查了,這藥假不假,病人自己能不知道嗎?」

2018電影筆記86-[金馬2018]賽普勒斯《萌犬偷渡令》(Smuggling Hendrix)

賽普勒斯,一個背負著戰爭痕跡、種族衝突,以及大英帝國沒落最後篇章的分裂島國,因種族問題於1974年分裂成南、北賽,目前在南賽還有聯合國部隊駐紮。南賽人口主要是希臘裔,2004年成為歐盟成員國,靠著觀光與農業,GDP超過兩萬美元;而土耳其裔的北賽,則相對落後而貧窮。這小小島國的分裂故事,就已經包含三個環環相扣的層面:宗教和種族、地緣政治,以及全球戰略環境,與台灣的政治現實有許多雷同處。 《萌狗偷渡令》用輕喜劇的形式笑談賽國南北分裂議題,卻戲而不謔,以小狗誤觸政治雷區為引,舉重若輕地凸顯國界的荒謬,以及南北長期隔絕下的文化偏見與衝突。正如導演所說的:「電影檢視了我們在自我與他者之間築起的邊界、柵欄或城牆,不管是真實的或想像的,一旦我們對未知的他者有更多認識,其實都是可以打破的。」 這種「不願承認對方的國家」的設定,當然會讓人想起台灣的處境。原本住在北賽的主角,因為自己是希臘裔,在南北分裂後只能到南賽落魄地討生活,當他看到看父親的「房子」與「佔據」他房子的人時,那種「一切既熟悉,卻又很陌生」的感覺很耐人尋味。可惜的地方在於女主角出場後,設計的幾道場景都過於刻意,削弱了先前電影營造的緊湊感。還好電影沒有給出太鄉愿的大團圓結局,人性善良,族群間錯綜複雜的歷史問題解決,但「不需要先和解,該先推倒邊境」的結論,似乎可以值得我們來深思與討論地。 2018 金馬影展TGHFF | 萌犬偷渡令 Smuggling Hendrix

2018電影筆記85-[金馬2018]法國《高潮》(Climax)

法國的布魯諾·杜蒙、丹麥的拉斯馮·提爾與阿根廷的加斯帕·諾這三位導演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嘗試,他們的電影「驚世駭俗」,喜歡挑戰觀眾感官極限,充滿黑暗與恐懼,更充斥著暴力與毒品,看了會不舒服。可我還是選看了加斯帕·諾的新片《高潮》,就是一種看電影的癮頭吧,結果看了果然不舒服! 電影故事描述一群進行集訓的年輕舞者,在最後一夜的派對上飲料被暗中下藥,全體團員因此陷入癲狂的高潮,終至一發不可收拾。導演著名的眩暈式長鏡頭與黑色、情色的元素毫不遮掩地闖入觀眾視野,傾斜、搖晃、顫抖的鏡頭類比出吸毒者的視覺,空間被扭曲與旋轉,讓人覺得無所適從。 這種類似處於鬼門關頭的體驗鏡頭,以俯拍旋轉的一鏡到底,盡可能地對幻覺體驗與生死體驗進行模擬,它不是與觀眾隔離,相反地是想建立一種親臨現場般的體驗。導演盡可能地告訴觀眾這就是迷幻、死亡。但這也是我認為加斯帕·諾的局限所在:它固然觸目驚心,成功地通過赤裸裸的感官壓迫來表達暴行,但過度沉迷單薄的情欲放縱題材,也使得故事缺乏深度挖掘的力量。跟一堆人擠在imax大廳看片,出來有種群魔亂舞,劫後餘生的負面感...(這是另類「反毒教育片」嗎?) 嗑到荼靡導演超ㄎ一ㄤ新作!【高潮】HD中文正式電影預告 ※電影金句: 「生命是集體的不可能。死亡是非凡的體驗。」 「存在是轉瞬的幻境。」

2018電影筆記84-[金馬2018]英國《真寵》(The Favourite)

當我們用《非普通教慾》、《單身動物園》、《聖鹿之死》幾部電影把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定義為怪奇荒誕且自成一派的創作者時,他帶著着新作《真寵》殺進威尼斯影展,過去以詭異、反烏托邦為人熟知的他,此回帶來平易近人且人味十足的英國宮廷大戲展現在世人眼前,不論是美術、場景、服裝、音樂都很強大,讓觀眾大開眼界。 說起「宮鬥戲」,台灣觀眾可不陌生,本片沒後宮那麼複雜,就是三個女人的戲:一個是在深宮不勝寒的女王,失去過17個孩子,現在病痛纏身,孤獨且寂寞;她的閨蜜莎拉,聰明果敢且具軍事、行政才華,垂簾聽政干預朝政;莎拉的遠親艾碧嘉在宮中謀得侍女職缺後,一邊取得莎拉的信任,一邊設法親近女王,暗中破壞兩人親密關係,最終成為女王新寵。 大多宮廷劇在描繪奢靡宮廷生活時,經常使用快速的蒙太奇剪接手法,讓觀眾如劉姥姥逛大觀園般觀賞那炫目而使人迷惑的盛大排場,而缺少深入挖掘更複雜的人性內裡。《真寵》雖然也有著精緻華麗的場景,卻可以藉由鏡頭與服裝設計的對比,體會作者想要表達那宮廷的華而不實與人性扭曲。例如對比於宮中男性的巴洛克穿著,三位女主角的服裝設計區隔於周遭,像是保有自我意識,且個性強勢剛毅;超廣角與魚眼鏡頭讓女王的房間嚴重變形,以及綿延不絕的黑暗長廊所暗示的黑暗人心。 最後我們發現,雖然改了場景、換了角色,尤格藍西莫所要探討的,仍然是「感情的極限」與「愛情的徒勞」。幾部電影看下來,導演似乎悲觀地認定在最終求生的過程中,愛是可以被犧牲的過河卒子,女王為求自保的自私,以及被嫉妒與失去權力所激發出來的焦慮反應,才是最真實的人性反應。因此在《真寵》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人心總會被自私與貪婪所蒙蔽,愛,最終就像女王的身體,漸漸枯萎癱瘓了。有權與沒權的人,都找不到他們渴求的愛,只餘下空洞與孤寂。 2019/1/25上映 【真寵】首波中文官方預告 ※電影金句: 「所有人不是離開我,就是死了。」 「人生就像迷宮,我以為走出來了,前方卻一直有困境。」 「我只為自己想,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