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 目送你的馬車,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丘上, 遙望他國的天空, 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 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幌馬車之歌> 1950年十月十四日,台灣「白色恐怖」期間,前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先生,一邊低吟這首美麗而哀傷的歌<幌馬車之歌>,一邊緩緩地走出牢房。伴隨他腳上鐵鍊的拖曳聲,牢房裏也慢慢響起了相同的歌聲,在槍聲響起之後、仍然不斷迴盪。 這個故事,啟發了侯孝賢導演拍攝《悲情城市》,之後再出現於《好男好女》與《返校》的劇情當中。而在前篇文章,我們曾提及《原鄉人》作者鍾理和,他正是鍾浩東同父異母的親弟弟。而鍾浩東的夫人蔣碧玉,是蔣渭水的義女。 《悲情城市》電影中後段,梁朝偉扮演的文清目送同房難友吳繼文、蔡東河赴刑場,隨後監獄裡響起肅穆的送行合唱,聽不懂歌詞,因為是用日文唱的。對國民黨政權感到絕望的左翼青年,選擇舊殖民國的流行歌曲來結尾人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丶台灣掀起了滿洲熱潮,這首<幌馬車之歌>就是歌唱滿洲,充滿異國情調的歌曲。 侯孝賢1995年的《好男好女》,被稱為台灣三部曲的最終曲,以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改編,由林強與伊能靜領銜主演。三段是影片的內容:其一,戲中戲。40年代,台灣熱血青年蔣碧玉與鍾浩東,為追求真理,歷經艱險投奔抗日隊伍,將他們純真的愛獻給了祖國;其二,現實。90年代,女演員梁靜遺失了她的日記本,裡面記載著她在名利場上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其三,回憶。染有毒癮的梁靜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但這段記憶苦苦纏著她。她不知這是愛情,還是一時的衝動? 戲中戲取材自真人真事。蔣碧玉和鍾浩東,這對浪漫的年輕戀人,為了參加祖國的抗戰,從台灣投奔大陸,好不容易尋找到廣東的抗戰部隊,卻被當成日諜險遭不測。之後他們被編配到山區從事組訓工作,因此把出生半歲的長子忍痛送人。在大陸期間,他們漸漸明白了近代史上的國共鬥爭。因此抗戰勝利,他們返回台灣,鍾浩東擔任基隆中學校長,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在極度失望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印光明報、搞組織。四九年秋天,他們夫妻被捕,史稱基隆中學事件。 蔣碧玉說鍾浩東在他們相識時,教她唱這首<幌馬車之歌>。鍾浩東很喜歡這首歌,說他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鄉美麗的田園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