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隱藏在電影背後的台灣與滿洲國系列(2)從悲情城市到返校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

目送你的馬車,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丘上,

遙望他國的天空,

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

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幌馬車之歌>

1950年十月十四日,台灣「白色恐怖」期間,前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先生,一邊低吟這首美麗而哀傷的歌<幌馬車之歌>,一邊緩緩地走出牢房。伴隨他腳上鐵鍊的拖曳聲,牢房裏也慢慢響起了相同的歌聲,在槍聲響起之後、仍然不斷迴盪。

這個故事,啟發了侯孝賢導演拍攝《悲情城市》,之後再出現於《好男好女》與《返校》的劇情當中。而在前篇文章,我們曾提及《原鄉人》作者鍾理和,他正是鍾浩東同父異母的親弟弟。而鍾浩東的夫人蔣碧玉,是蔣渭水的義女。


《悲情城市》電影中後段,梁朝偉扮演的文清目送同房難友吳繼文、蔡東河赴刑場,隨後監獄裡響起肅穆的送行合唱,聽不懂歌詞,因為是用日文唱的。對國民黨政權感到絕望的左翼青年,選擇舊殖民國的流行歌曲來結尾人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丶台灣掀起了滿洲熱潮,這首<幌馬車之歌>就是歌唱滿洲,充滿異國情調的歌曲。

侯孝賢1995年的《好男好女》,被稱為台灣三部曲的最終曲,以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改編,由林強與伊能靜領銜主演。三段是影片的內容:其一,戲中戲。40年代,台灣熱血青年蔣碧玉與鍾浩東,為追求真理,歷經艱險投奔抗日隊伍,將他們純真的愛獻給了祖國;其二,現實。90年代,女演員梁靜遺失了她的日記本,裡面記載著她在名利場上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其三,回憶。染有毒癮的梁靜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但這段記憶苦苦纏著她。她不知這是愛情,還是一時的衝動?


戲中戲取材自真人真事。蔣碧玉和鍾浩東,這對浪漫的年輕戀人,為了參加祖國的抗戰,從台灣投奔大陸,好不容易尋找到廣東的抗戰部隊,卻被當成日諜險遭不測。之後他們被編配到山區從事組訓工作,因此把出生半歲的長子忍痛送人。在大陸期間,他們漸漸明白了近代史上的國共鬥爭。因此抗戰勝利,他們返回台灣,鍾浩東擔任基隆中學校長,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在極度失望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印光明報、搞組織。四九年秋天,他們夫妻被捕,史稱基隆中學事件。

蔣碧玉說鍾浩東在他們相識時,教她唱這首<幌馬車之歌>。鍾浩東很喜歡這首歌,說他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鄉美麗的田園景色。鍾浩東在處刑的早上唱<幌馬車之歌>,很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夫人喜歡。根據鍾的妻舅戴傳李口述,當時鍾浩態度強硬,不願接受政府感訓,才會遭到槍斃。鍾浩東在2013年列名北京無名英雄紀念碑。另外早在2004年時,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一次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背誦鐘理和的名句:「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二哥如此,我也不例外。」二哥,指的就是鍾校長。


2019年上映的校園懸疑歷史驚悚片《返校》的創作背景就是基隆中學事件,劇中男主角魏仲庭的學號「501014」正是紀念鍾浩東校長的忌日。只是真實的《返校》沒有遊戲或者電影裡面演得那麼浪漫,並不存在女學生方芮欣因為害怕校長移情別戀,而去向政府舉報校長的劇情。事實上當時鍾浩東也已經娶了蔣碧玉,而且一連生了三個兒子。反而是王世堅的父親王明德為了追女友,間接被逮到供出了鍾浩東。讀書會當中還有一名知名成員,就是後來成為中央銀行總裁的許遠東。

這裡有一點值得討論的就是,從各方面角度來看,基隆中學案都是國民黨阻止共產黨顛覆台灣的一場情報行動,而非如同其他白色恐怖或者孫立人案那般,是基於派系鬥爭所製造的冤案。雖然整起事件,很難在這裡三言兩語說明白,但此一歷史事件顯然不該被當成「白色恐怖」。如今轉型正義委員會卻把鍾浩東案當成白色恐怖「冤案」處理,豈不是十分矛盾?


順著美術課繼續講的神社前階梯那場戲,方芮欣在筆記本上畫下了鋼琴的黑白鍵,教老師彈了一首曲子,這首曲子是他用來逃避家裡父母的爭執吵鬧,學校壓力的方法,那首歌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於日治時期創作的歌曲《雨夜花》,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由歌星純純主唱,1934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將其灌錄成78轉的唱片推出,大受歡迎。而《返校》的遊戲裡面,曾藏在收音機謎題的四首歌曲「四月望雨」分別為:《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都是出自「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之手。

我查閱了一下當時的台灣,剛開始有流行音樂,相較於中國的周璇,日本的李香蘭,台灣似乎沒有給上世紀30年代紅遍本土歌手純純一個等同於天后程度的光環。無奈純純被日本老公傳染肺癆,年僅29歲便香消玉殞。之後才有我要講的林是好的崛起。

1933年 林是好《月夜愁》

林是好(1907年-1991年),本名林氏好,是一位出身臺南的音樂工作者及社會運動者。她是台語流行歌曲《月夜愁》的首唱者。而她的先生則是台灣第一代工運領袖盧丙丁,多次藉文化講演、電影及新劇運動,啟迪民智罷工講演方式激勵群眾,因而屢遭日警拘捕監禁。在《臺灣人在滿洲國》紀錄片中有人提及,盧丙丁是當時有名的「王牌辯士」,也就是默劇解說員,他曾經申請播放北極熊的影片,然後在解說時就說:「大家看,連北極熊爭取食物都要團結一致了,我們台灣人能夠不團結嗎?」大家可以去找一部2019年的日本電影《王牌辯士》來一窺當時默劇解說員的身影,非常有時代感。

盧丙丁在多次被逮捕刑求後,被當成痲瘋病人,軟禁在樂生療養院中,最後卻失蹤了。盛傳,他逃到了滿洲國。據聞,他的夫人林是好最後接受各地邀約,前往日本、中國與滿洲,為的是想尋找盧丙丁的行蹤。兩個人是否還有見面,恐怕只能靠電影劇本來寫了!

此外林氏好曾經遠赴東瀛學習聲樂,拜師於關屋敏子,也就是《斯卡羅》裡面李仙得的外孫女。她教會林氏好唱的第一首日文歌曲,正是在《海角七號》裡頭傳唱的<野玫瑰>。

文章最後來個冷知識,台語流行歌曲<月夜愁>裡面唱著:「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這裡講的「三線路」到底是指哪一條路呢?當時台北府城城垣剛剛拆除,原來的城牆成了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由安全島分隔成3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三線路」。剛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的台北,當時三線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談情的好地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