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0電影筆記55.德國《不愛鋼琴師》(Lara)

 


「我愛你 愛讓我背叛我自己 遮住我眼睛
愛著你 像等電影 奇蹟結局
就算是 滔滔不絕 無法平息 嘲笑的聲音
愛如詩 寫不出個金句

給親愛的你 這隻字片語
再多的情緒 也無法表明
那不該要的回應 所有詭計
終於 像流星般死去」——吳青峰《少年維特的煩惱》

(以下文章滿滿的雷,建議先觀賞過電影再閱讀)

青年音樂家維特今晚將舉辦個人生平第一場音樂會。為了專心準備音樂會,他閉關多日,切斷與外界所有聯繫,包括自己的母親與女友。而這一天,恰好也是他母親拉娜的六十歲生日。

拉娜是一位不苟言笑的退休公務員,夫妻離異後,唯一的孩子維特選擇搬到外婆家居住,與母親保持距離。拉娜擔心維特的音樂會不賣座,提空存款準備買票贈與親友,沒想到只剩下22個座位。她包下演奏會的剩票準備轉贈親友,先是遇到維特的女友,她質疑拉娜不願肯定維特,讓他自信不足,卻遭拉娜背地裡折斷琴弓;當外婆數落拉娜的專斷蠻橫時,冷不防地挨了自己女兒一記耳光;最後維特在演奏會之前詢問母親對自己做的曲子評價時,拉娜直白地說作品過於媚俗。

從拉娜身邊的人所訴說,包括舊同事與啟蒙恩師,我們大約也拼湊出他個人的生命史:當年她也曾熱愛鋼琴,卻遭受教授的嚴詞批評而失去自信;她孤獨轉身的公務生涯讓她更趨人情冷漠,只好把自己的遺憾轉為對兒子的期待,卻宿命地複製了自己曾遭遇過的懷疑和否定在兒子身上。母子兩人,既恨且愛,然後又暗自較勁。

電影或許遠不如《鋼琴教師》般驚世駭俗,但那股糾纏拉娜的扭曲心理,病毒般地影響了所有和她有關的人。最後拉娜在鄰居家中鼓起勇氣彈奏鋼琴,終於願意嘗試不再透過他者來確認自我的存在,而是藉由自主的行動來建構主體性。就像維特在被母親否定後,還是演出了自己的樂章,如釋重負,也一吐怨氣。

「天賦人人都有,就差在誰能挺過那一關。」這句話讓人想起《進擊的鼓手》裡的變態指揮,為了追求卓越的激進教學手段。而一個母親傾心栽培兒子來完成自己未竟音樂夢的心情相比之,則更複雜難解,就像她為何要在音樂會中途離場?恐怕自己也說不清楚。顯然她想平息某種情緒,這股情緒來自於維特的自創曲目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所引起,而這個「東西」,只有他們母子倆才能明白。例如樂曲中可能潛藏的控訴與怨恨,都是針對拉娜而來。或者,兒子已經遠遠超越了她。

俗話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下次,請妳不要隨便論斷他人。戒之,慎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