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3-電影中的橡膠史


橡膠在國際經濟與政治史上,扮演要角已經超過150年。國家地理雜誌上寫著:如果你想發動一場工業革命,一定需要三種原料:用來製造機械鋼材的鐵、用來驅動機械的石油,以及用來連接並保護活動零件的橡膠。現代人談起橡膠,都會先聯想到化學物質製造的人工合成橡膠。其實,全球超過40%的橡膠來自於樹木,特別是巴西橡膠樹。合成橡膠成本低,但較脆弱、彈性差,如果要製造保險套、手術手套到飛機輪胎這些不能出差錯的物品,天然橡膠才是首選。

我們先看一張圖,2006年與2016年全球橡膠產量分析比較,可以發現東南亞天然橡膠產量幾乎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三強。橡膠樹 原產地巴西,連百分之一都不到,這是怎麼一回事?深究這些課本不教的原物料歷史,根本就是一篇帝國主義的偷竊與掠奪史。



天然橡膠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早在哥倫布抵達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使用橡膠使鞋底和織物防水。他們還用橡膠製作容器與球,歐洲人發現之後,試圖製造出防水的橡膠織物,但是,天然橡膠在炎熱的天氣下會變得很黏,天冷時又脆弱異常。直到1839年,美國的查爾斯•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在加熱橡膠和硫磺的混合物時發現用這種方法製作出的橡膠很堅韌,且不會受天氣影響。

工業革命後全球對橡膠的需求不斷增加,當時在巴西雨林區坐擁天然橡膠園的業主,以慘無人道的方式強迫印地安原住民深入叢林採取天然橡膠,不配合的部落予以虐殺,有超過八成的原住民人口因此滅絕。不過當原住民被消滅殆盡之後,業主不得不對外招攬橡膠採收工人,也使得經營成本上升。

1874年,英國政府以每千顆種子十英鎊的代價,授權亨利•威克姆(Henry Wickham)採集「一萬顆或更多的橡膠樹種子」帶回英國,為此他買通巴西海關官員,將種子帶回了英國皇家植物園繁殖,再輾轉將種子與植物分發到印度及中南半島大英國協的殖民地上,這樣橡膠才從西半球轉到了東半球。

2012年有一本有趣的歷史圖書《橡皮推翻了滿清》,就是用大歷史的角度來剖析滿清滅亡的背後經濟因素其實與橡膠公司的股票泡沫化息息相關。隨著福特T型車在1908年的出現,橡膠的價格飆漲,在1910年到達最高點,一夕之間成為全球熱錢追逐的熱門生意。當時全為開發南洋橡膠資源而成立的公司達到122家,《泰晤士報》指出,其中有超過40家都設立在上海。據梁啟超後來的回憶,當時上海人炒作橡膠股票成了全民運動,連橡皮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也在狂買橡膠股票。因此當上海橡膠股價崩盤時,就像是「雷曼兄弟」事件一般,產生了海嘯式骨牌連鎖反應。

1940年蓓蒂·戴維絲主演的一部電影《香箋淚》(The Letter)是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導演的經典文藝片,改编自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927年的同名小說,女主角是馬來西亞橡膠園的女主人。1992年的《印度支那》(Indochine) 講的是法國貴婦收養的越南公主愛上了法國軍官,凱薩琳丹妮佛在越南有十萬五千畝的橡膠園,故事背景也是廿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在龍灣挑選勞工的一幕與《根》裡面描寫美國當年販賣黑奴的野蠻行徑如出一轍,荷槍實彈的法國士兵的嚴陣以待和衣衫襤褸的勞工疲憊不堪的面容的對比,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2017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中,男主人公Fawcett的第一次探險,見證了橡膠業的巔峰。他到橡膠大亨家中作客,觀賞了繁華一世的森林歌劇,也看到了大亨如何剝削印地安人的境况。這位大亨最後還派了印地安人給他當嚮導。那位印地安嚮導對Fawcett說,「我替你感到難過,英國人,我是自由的,但你們在叢林中無處可逃。」

Fawcett這位英國探險家如果再活久一點,也許可以聽聞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在西邊一點的亞馬遜支流塔帕若斯河建立一座城鎮。亨利・福特挾帶工業力量,在蠻荒的雨林裡種下文明大業,他依恃的經濟作物,就是橡膠。可惜福特知道橡膠是製造輪胎與引擎閥門的重要原料,卻不知道橡膠樹的習性與亞馬遜的氣候、風土,最終導致失敗收場。

亞馬遜叢林的歌劇院並非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1982年德國導演荷索的電影《陸上行舟》(Fitzcarraldo)就曾經展現過。在歷經秘魯叢林中拍攝《阿基爾,上帝的憤怒》的磨難後, 荷索重回叢林拍攝了這部更勞師動眾的巨作,影片展現了橡膠男爵布萊恩·斯威尼·菲茨傑拉德為了把文明帶到荒野,在叢林中建造一座歌劇院,拖著一艘巨船在不通航水域航行的駭人壯舉。荷索這部電影不僅歌頌了人類不受拘束的激情和耐力,也表明了人類妄圖戰勝自然的荒謬野心。

2015年希羅·蓋拉執導的哥倫比亞電影 《夢遊亞馬遜》(Embrace of the Serpent),片中大量提及橡膠產業。本片是依據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民族學家Theodor Koch-Grunberg(1872-1924),與美國民族植物學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 (1915-2001)在哥倫比亞的亞馬遜流域所進行之田野採集與行旅記錄改編而成,尋找傳說中的神聖植物亞克魯納(yakruna plant),成了當時歐美人文與自然科學研究者的心之所繫。

片中主角泰歐得了一種許多印第安巫師都束手無策的怪病,他從橡膠園贖回了印地安嚮導曼杜卡,前往尋找鄰近部族公認為唯一能拯救他的的巫師卡拉馬卡德。在哥倫比亞的橡膠戰爭中倖存的巫師,先從收容他的神父手中逃脫,獨居在亞馬遜河岸某處,起初不願意對白人民族學家伸出援手,但最後一起踏上旅程。

途中一行人經過一座橡膠園時,印地安嚮導看到承接橡膠汁液的桶子,憤怒地將之打翻。一名斷臂瘸腿的印地安橡膠工人跑過來趕忙撈起橡膠液,並懇求殺了他以終結被折磨的苦痛。心疼不忍但怒不可遏的曼杜卡以偏斜的角度對空鳴槍,發洩了心中痛苦。這些訊息提供了我們進一步理解西方殖民在亞馬遜造成諸多令人不忍直視的酷虐、殘暴的切入點。

2016年的好萊塢大片《泰山傳奇》(The Legend of Tarzan),故事本身是虛構的,但其他的歷史背景卻是貨真價實,包括男配角 George Washington Williams 與壞蛋 Leon Rom 都是真的、傭兵軍團 Force Publique 也是真的、還有比利時「李奧波德國王」經營「剛果自由邦」搞得生靈塗碳也是真的。原住民如果不願意工作,軍隊便會無情的屠村,一人不配合全村就無一倖免。這種慘忍的高壓統治,也讓剛果出產的橡膠被冠上了特殊的名稱「紅橡膠」,意思就是說這種橡膠的採收過程猶如在血泊之中,與現在的「血鑽石」一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904年,一位攝影師曾經紀錄下當地的畫面:一名剛果男子因為沒有達成指派的橡膠額度目標,比利時橡膠公司便下令軍隊砍掉了她女兒的手腳!

可惜的是,截至目前為止,很少找到東南亞本地的電影中有描繪關於橡膠產業的訊息,只有像是1987年曾志偉導演的香港電影《開心勿語》中,富家子男主角蔡一傑(草蜢一員)被叫做「橡膠王子」。還有長期關注移民、與跨文化漂流人物的台灣導演廖克發,在2016年的紀錄片《不即不離》中,從自身家庭出發,曾經追溯家族史到馬來西亞橡膠園的移工血淚,這些零星訊息。

2017年4月間,台灣倒是罕見上演了一部越南片《嚇女的誘惑》,號稱該國影史最強恐怖情慾片。影片敘述一位年輕貌美的越南女孩,走頭無路之下,投靠到一座橡膠莊園。她在莊園內擔任女僕,並服侍重傷臥床的男地主,主僕兩人日久生情後,觸怒了已故女主人的亡靈。冷酷的採膠工人與滿地骸骨的橡膠園替全片增加不少詭異的死亡氣氛。

至於中國的橡膠產業源自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實施橡膠禁運,中國在震怒下開發了海南島及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橡膠園。今日,你站在西雙版納的山頂上,四面八方除了橡膠樹以外,什麼都看不到。去年曾經看到網路新聞報導:「中國首部橡膠題材電影《三葉樹之戀》獲准開拍」,說是根據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橡膠帝國》改編而成,只是已經過了一年還是只聞樓梯響。

今日當我們看到電影中:海賊王魯夫用最普通的「橡膠果實」,發明出數量驚人的招式;《驚奇4超人》中的「驚奇先生」得到了控制身體延展性的能力,他的身體組織可憑意志變化如橡膠的狀態,吸收拳擊、子彈等衝擊;皮克斯動畫《超人特攻隊》中的彈力女超人的手臂可以彈性延長,這些都是現代人們對橡膠用途的美好想像,殊不知,橡膠裡有人類近代史的縮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法蘭西式的性感

當然要談談法國女人。羊男沒有特別鍾情法國電影,但心儀的女星卻清一色是法國女人,所以當影評家大談法國電影流派和語言時,我還沒此功力,只能在此說說道道法國女人。我把最喜歡的女星排了名,第一是蘇菲瑪索(Sophie Marcheau),其他都是第二: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這個排名純粹是個人感覺,但肯定的是,喜歡的不只我一人。 媒體常說法國女人「性感」,但法國電影中的「美女」不一定美在面孔上,但卻美在氣質和骨髓裏;她們的長相可以大相逕庭,性格也可以天差地遠。其實對「性感」 的認知因人而異,人們容易領會的是夢露式的性感,但對於法國女星多少心存迷惑。直到某天看到舒淇的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原話大意是:「男人之所以認為她性感,是因爲覺得可以把她哄上床。」男人對女人一向不負責說真話,只負責說童話。張愛玲在《紅玫瑰和白玫瑰》也寫過類似的話:「嬰兒的頭腦與成熟的婦人的美是最具誘惑性的聯合」。 但法國女人顯然只展示美好的胴體,卻不負責展示嬰兒頭腦。法國電影中的性愛描寫直接而不浪漫,少接觸的國人反而會不習慣。例如《親密》中男女主角每周三見面,一句話不說就做愛,連姓名都不問;《烈火情人》裡畢諾許接近蕩婦的行為,和男友之父做愛;但奇怪的是,她在銀幕上覆雨翻雲,你除了不覺得她淫蕩,還會覺得她風華絕代。激情與優雅,看似不能相容的兩種特質,卻活生生長融合在法國女星身上。但書是,如果你的修為是吳宗憲等級,你只會覺得她是「脫星」。台灣知道LV、CHANEL的人多,卻不太認識羅丹和雨果。 珍妮傑克遜露出一只乳房,全世界都在指責她猥瑣 ;蘇 菲瑪索在坎城也露出一只乳房,大家卻忙著上網下載珍藏!法國式的性感就是儘管裸露,卻不會讓人和「下流」聯想,即便她在電影中被男人征服,也無法折挫她骨 子裏的優越感。舒淇與夢露的外表滿足了男人的征服慾,所以性感。但法國女人和男人做愛,只因爲自己「想做愛」,與男人口味無關。她們不需特別裝扮,便可用 看似隨意搭配的服裝和無心一撇的眼神征服男人。她們既不打算像日本小女人用弱不禁風或些許受虐來取悅男人,也不同於美國大妞的熱辣舞孃與放浪形骸。除了拍 片,她們可以寫書、受邀講評、開口唱歌,甚至自己當起導演,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