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2020電影筆記:《消失的情人節》(My Missing Valentins)

如果說要我用一句話總結《消失的情人節》這部電影,我會說:消失的不是情人節,而是老派愛情該有的模樣。 現在的年輕人老早就不寫信,不常聽廣播,絕少進郵局,更不會去沖洗照片,老派溝通媒介的等待是否能感動30歲以下的世代這點我是存疑的,因為現在的男女朋友如果LINE已讀不回超過半小時,恐怕就要鬧分手了,郵政信箱的回信是令人無法想像的。殊不知,像晚年隔絕世人的張愛玲只用書信與外界聯繫,她一個月才開一次信箱,萬一錯過了可就是一輩子。 40、50世代會愛這部片子,而且很愛。尤其是老影迷看到勳導經歷了《總舖師》的票房成功、《健忘村》的商業製作之後,轉身回到他擅長如《熱帶魚》、《愛情來了》一般的庶民愛情喜劇,莫不喜出望外。這次他描寫的一樣是寂寞孤單而想改變現狀的尋常都會人,但是加入了奇幻的超脫時空情節,我們笑著笑著跟著就哭了。勳導就是有這種本領。 劇情講述一名渴望愛情的單身郵局女職員曉淇,以為可以與帥氣又貼心的舞蹈老師共度幸福情人節,但醒來時竟然情人節已過了,她「遺失了一天」,還發現皮膚曬傷的奇特現象。她發現事有蹊蹺,於是開始追查真相,才發現「被時間遺棄」的人,不只她一個。 勳導的角色多半不美不帥,他們敦厚而率真,雖然偶爾也會做一些小奸小惡,但都是活生生而不被愛的人。曉淇快、阿泰慢,二人看來格格不入,但是時間其實沒有快慢之分,是人的感受與反應決定了時間的主觀速度,唯有愛情可以揉合二者。而電影是時間的藝術。 片中顧寶明飾演即將退休的壁虎伯的夢境片段令人擊節稱妙,半瘋半搞笑地提點楊曉淇只看外相忽略真相的盲點,他說情人節並沒有消失,只是卡在時間的縫隙裡,記憶就是解鎖的鑰匙。如果後來阿泰的時間暫停那段,也由壁虎伯出來拉閘或按鈕,豈不更妙。 但這絕非只是一部愛情電影,如同《健忘村》裡的笑裡藏刀,雖然聽到「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還愛著你。」這句話弄哭了一堆人。我竊以為勳導要講的重點是在「消失」這兩個字,如同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韓國電影《燃燒烈愛》一般。曉淇覺得自己被阿泰撿起,但阿泰也是不斷被丟下的人,但被遺忘、被消失的豈止他們兩個人。 生活中消失的人事物(或記憶),一定是對我們不重要的人或事嗎?阿泰的父母因車禍意外喪生,成了他生命中「消失的人」;曉淇的父親選擇離家出走而自己選擇消失;曉淇長大後離家工作,就算返家也不想多待一秒,曉淇也成了母親心中「消失的人 」;阿泰兒時跟曉淇約定要寫信保持聯絡,但...

2020電影筆記:天能(Tenet)影評

我是真一類組,要談《天能》,沒能力解析高深物理學,也不是很想搞懂(找碴)劇本的複雜時間軸邏輯,「熵」(entropy)、多重宇宙、祖父悖論那些名詞,只要科幻電影看得夠多也略知一二,要說什麼時間逆轉,金庸小說裡周伯通就已經辦到,全真教「三花聚頂」神功可以使一定範圍內的時間倒流(笑)。假設「時間」只是諾蘭變的表象魔術,實際上導演到底想表達甚麼?或許我們可以從關鍵對白去解讀,因為劇本是他自己撰寫的。 「盡可能保護所有人!」「沒有人應該白白犧牲。」 開場戲主角(沒有名字)在烏克蘭一場歌劇院的恐怖攻擊中出任務,小組成員表示救人並非主要目的,主角卻堅持要拯救歌劇院裡的民眾。這場戲點出探員的信條:沒有人該被無辜犧牲。隨後探員被恐怖份子俘虜,選擇犧牲自己性命以保密,並埋下日後為了拯救凱薩琳而不斷奔走的行動理由。 2002年車臣分離份子闖入莫斯科的文化宮劇院挾持現場850名觀眾,要求莫斯科政府全面撤軍車臣,雙方僵持了四天之後,最後普丁下令特種部隊強行攻堅,擊斃39名歹徒,但也造成129名人質死亡。《天能》的開頭讓我們想起這樁慘劇,劇情中又不斷提及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核武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從歷史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學不到教訓,不斷重複過去所犯的過錯。現在已經沒有人談冷戰了,但諾蘭提醒大家,問題依舊存在。 「我只能告訴你一個字,『天能』。」 TENET(天能)這個英文字,正著唸和倒著唸一樣,出處應是來自於龐貝古城遺址中所發現的薩托方塊(Sator Square)石板,相同的文字,也出現在義大利、英國、敘利亞、法國等地的教堂中。薩托方塊中出現的五組文字皆在電影中出現:Sator是反派薩托、Rotas是他的公司名稱、Tenet為主角一手創立的組織、Arepo是凱特合作的偽畫畫家、Opera則是歌劇院。 從薩托方塊中大家可以發現文字的對稱性,如果將文字旋轉 180 度,可以出現跟原來文字一樣的排列,因此諾蘭導演想要玩弄對稱性與翻轉鏡射的用意,其實就呼之欲出。而對稱性在物理學中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概念:當一個系統具有對稱性時,便同時會具有一個守恆量,而系統在時間上具有對稱性時,則系統也同時會遵守能量守恆定律。 「別試著想要理解,感受它」 掌握時間的本質是困難的,但時間的問題卻是如此誘人。時間是一種尺度,沒有人能完整表達它是什麼?它摸不著卻真實存在並限制著我們。相對論提出的是:時間其實是一種事情發...

2020電影筆記55.德國《不愛鋼琴師》(Lara)

  「我愛你 愛讓我背叛我自己 遮住我眼睛 愛著你 像等電影 奇蹟結局 就算是 滔滔不絕 無法平息 嘲笑的聲音 愛如詩 寫不出個金句 給親愛的你 這隻字片語 再多的情緒 也無法表明 那不該要的回應 所有詭計 終於 像流星般死去」——吳青峰《少年維特的煩惱》 (以下文章滿滿的雷,建議先觀賞過電影再閱讀) 青年音樂家維特今晚將舉辦個人生平第一場音樂會。為了專心準備音樂會,他閉關多日,切斷與外界所有聯繫,包括自己的母親與女友。而這一天,恰好也是他母親拉娜的六十歲生日。 拉娜是一位不苟言笑的退休公務員,夫妻離異後,唯一的孩子維特選擇搬到外婆家居住,與母親保持距離。拉娜擔心維特的音樂會不賣座,提空存款準備買票贈與親友,沒想到只剩下22個座位。她包下演奏會的剩票準備轉贈親友,先是遇到維特的女友,她質疑拉娜不願肯定維特,讓他自信不足,卻遭拉娜背地裡折斷琴弓;當外婆數落拉娜的專斷蠻橫時,冷不防地挨了自己女兒一記耳光;最後維特在演奏會之前詢問母親對自己做的曲子評價時,拉娜直白地說作品過於媚俗。 從拉娜身邊的人所訴說,包括舊同事與啟蒙恩師,我們大約也拼湊出他個人的生命史:當年她也曾熱愛鋼琴,卻遭受教授的嚴詞批評而失去自信;她孤獨轉身的公務生涯讓她更趨人情冷漠,只好把自己的遺憾轉為對兒子的期待,卻宿命地複製了自己曾遭遇過的懷疑和否定在兒子身上。母子兩人,既恨且愛,然後又暗自較勁。 電影或許遠不如《鋼琴教師》般驚世駭俗,但那股糾纏拉娜的扭曲心理,病毒般地影響了所有和她有關的人。最後拉娜在鄰居家中鼓起勇氣彈奏鋼琴,終於願意嘗試不再透過他者來確認自我的存在,而是藉由自主的行動來建構主體性。就像維特在被母親否定後,還是演出了自己的樂章,如釋重負,也一吐怨氣。 「天賦人人都有,就差在誰能挺過那一關。」這句話讓人想起《進擊的鼓手》裡的變態指揮,為了追求卓越的激進教學手段。而一個母親傾心栽培兒子來完成自己未竟音樂夢的心情相比之,則更複雜難解,就像她為何要在音樂會中途離場?恐怕自己也說不清楚。顯然她想平息某種情緒,這股情緒來自於維特的自創曲目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所引起,而這個「東西」,只有他們母子倆才能明白。例如樂曲中可能潛藏的控訴與怨恨,都是針對拉娜而來。或者,兒子已經遠遠超越了她。 俗話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下次,請妳不要隨便論斷他人。戒之,慎之。 德國電影票房奇蹟《不愛鋼琴師》...

2020電影筆記51. 《不丹是教室》(Lunana : A Yak in the classroom)

你是否曾停下腳步思索幸福的意義?幸福是甚麼?如果說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那麼你的幸福國度是哪裡? 卡謬說:「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卡內基說:「幸福並不是依存於你是什麼人或擁有什麼,它只取決於你想的是什麼。」 池田大作說:「幸福在哪裡?絕不是在彼方,就在人的心中,在自身的生命之中。」 羅曼·羅蘭說:「一無所有的人是有幸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切!」 蕭伯納說:「痛苦的秘密在於有閒功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 很多人對不丹充滿各種想像,五千公尺的偏鄉生活,沒有經驗過的人是很難想像的,人與人在這裡地理上很遙遠,但心靈上卻異常接近,這些都是奇觀。天離地有多遠?物質與靈性孰輕孰重?望著高山壯麗,一切似乎都不是問題了。人生最豐盛的收穫,常常是在意料之外的,看見了、抓住了,或許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據統計不丹有百分之八十的年輕人想離開國家,包括電影裡的主角烏金,偏偏教育部長把他送往堪稱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小學魯納納任教,那裡僅能依靠太陽能微弱發電,沒有電視也無法使用手機,更沒有現代的衛浴設備。但村民的誠懇,莎爾頓的天籟,與小孩們求知若渴的純真眼神感動了他,讓烏金留下來想方設法地教育小朋友。 幸好電影最後不止是一部新香格里拉記或浪子回頭的結局,在 開放結局之外也帶出了不丹的社會議題:年輕人遠走、城鄉差距、隔代教養、觀光客與網路的衝擊等等。魯納納的生活條件很苦,或許一輩子都沒有改善的機會。但他們擁有一個「愛」字,就幸福了。人們用盡一生在追求極致完滿的幸福,那樣的幸福存在嗎?會不會其實,那個追求的過程,才可能是人生僅有的真正幸福? 這部電影是在魯納納實地取景拍攝的,導演的貴族身分應該有加分效果,加上他是台灣女婿,更令人好奇。片中聰明慧擷、飾演「班長」的小演員佩姆扎姆(Pem Zam)一出場就融化了觀眾,她和片中角色一樣,真實來自破碎家庭。至今從未離開過魯納納的她,深得導演夫婦的喜愛、視如己出,更計畫接她下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不丹是教室,電影院也是人生的教室。到不了的地方用電影去,感受那滿滿的溫度,溫柔又療癒。 ※電影金句: ○「你們為什麼要對老師這麼好?」「因為老師能看見未來。」 ○「心似瓷瓶裡的清水……心這般的純淨,清淨謙卑,快樂就會如影隨形,源源不絕」 ○「紙有字才有價值。」 ○烏金:「妳說的『供養』我不是很...

2020電影筆記42.台北電影節:挪威《意外之後》(Beware of Children)

中學男生在黑板色情塗鴉,意有所指,師長要嚴肅對待,還是一笑置之?中學 女生明知女同學是穆斯林,卻慫恿她寄裸照去給心儀的男生,算不算霸凌?教育現場的難題不是是非題,通常不會有標準答案,端看你用什麼眼光來看事情。只是這回麻煩大了,足球場邊死了一個男孩,傑米。肇事女孩娜塔莎說她並非故意,只是推了男孩一把,但學校裡卻眾說紛紜。 本片北歐色彩濃郁,敍事冷靜而克制,嚴肅而不戲謔,標榜以人為本,洞察並穿透人性。騷動事件的本身並非電影重心,既不神秘也不驚悚,而是透過事件不張揚地行進,慢慢滲入你的骨頭,並帶出不同角色的人如何應對意外災難和同儕壓力。當人們的內在需求和情感與社會的規則和框架間存在衝突時,會如何調整自己的位置? 校長麗芙是最複雜的角色,她肩負同事、家長及校董會壓力,淪陷與母親之間的矛盾情感,並掙扎於自己和男孩父親間的情事糾葛,且該在場卻不在場的教師,正是她內舉不避親的親弟弟,她無法排除強烈的罪惡感,但一直有意識到自己要保護學校及其學生的職責。麗芙雖然疲憊,卻始終沒有失控或流下一滴眼,仍然憑著自己的信念去嘗試做「正確」的事情。 我們報章雜誌經常歌頌的北歐國家是安全幸福的快樂國度,但是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普通的人民,即便是喪子之痛的「左派」種族主義者議員,也是富有同情心的。每個人都在嘗試做正確的事情,溝通並表達看法,即使交流結果未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成功刻畫了教育問題的複雜性,以及侷限性,例如小孩子之間的微妙情感被忽略,還有孩子話語權被剝奪及溝通管道的微弱性等等。角色內心的幽微思緒,才是導演想要捕捉的重點。。 用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說過的一句話來結尾: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預告片:2020台北電影節|當代精選|意外之後 Beware of Children

2020電影筆記43.台北電影節:墨西哥《下落》(Identifying Feature)

「可憐的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墨西哥名言。 墨西哥販毒集團逐年的壯大,直接助長了該國原已不穩定的經濟及政治基礎下,曾出不窮的暴力與動亂,特別是美墨邊境。90 年代前後,快速累積大量資本的販毒集團,早已不耐於藏身黑暗,他們有秩序地將觸角伸入官僚體系每個階層,逐步以賄賂、威嚇甚至暗殺等手段,將大部分公權力收歸己用,甚至佔地為王。2014年震驚全球的43條大學生人命,不過是冰山一角。除了與政客們組成利益集團外,毒販甚至猖狂地公然「策反軍隊」,向軍隊士兵發出公開的「徵人啟事」,告訴他們:「為毒梟賣命薪水更高」。 《下落》的故事是一個直白簡單的尋子過程,瑪蓮娜的兒子耶穌與鄰居黎哥準備跨越美墨邊界去亞利桑那工作,結果一去兩個月音訊全無,直到警方發現了黎哥的屍體。傷心欲絕的瑪蓮娜決心冒險前往尋子,死也要見屍。隨著劇情及路景的推進,時而忐忑、時而揪心,後來巧遇剛被美國遣返的米格,兩人宛如母子般的結伴同行深入原民部落追查真相。這一趟旅程從最敏感的移民問題、社會現況,談到家庭之間的連結,濃縮當今世上的各種難題,最後刀峰轉冷地命運交織。 女導演費南達・瓦拉德處女作就挑選了一個描述暴力的題材,頗有凱薩琳·畢格羅之姿。她利用各種形式的「光」,從夕陽、車燈、街燈到柴火的模糊處理來對應劇情,且避免過於血腥;並利用大量臉部特寫鏡頭,讓我們彷彿近距離地參與了瑪蓮娜的旅程,而攝像機拉出的墨西哥迷人山區風景,則是充滿了憂鬱的美麗環境,讓人想起《你他媽的也是》。女主角的出發地點瓜納華托州離墨西哥城不遠,也是導演的故鄉,大約在2012年時還是安全與投資眾多的州之一,現在卻成了兇殺案與強迫失踪案的第一名。導演說她想反思非常極端的暴力情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時受害者與犯罪者之間的界線並不太清楚,它們中間的界線非常的脆弱,根據一個人的生存環境,隨時可能主客易位。 本片在鏡頭前後都有大量女性參與,特別向所有奮鬥的母親致敬,也將片中女主設定為「聖母」(未婚,生下"耶穌")。雖然故事從悲觀到幾乎宿命論的角度出發,卻隱含著女性堅毅不放棄的堅持精神。這泣血不止的災難國度,浴火重生之路還很漫長。 🏆#2020日舞影展全球劇情片類評審團劇本獎 🏆#2020日舞影展全球劇情片類觀眾票選獎 2020台北電影節|未來之光|下落 Identifying Featur...

2020電影筆記41.台北電影節:巴西《被遺忘的人生》(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idice Gusmao)

這是一部屬於巴西女性私人的斑斕史詩,講述一對情感甚篤的姐妹咫尺相隔卻難再重逢的故事,觀影感受就像讀了一本時間跨距極大的馬奎斯拉美奇幻小說。 在廿世紀中葉的巴西里約,女人在男人的世界裡是隱形的,姊妹在彼此的生活裡也是看不見的,女性的尊嚴、夢想、自我在那個父權社會完全被消失。對照看當下巴西疫情的越演越烈,在這種環境下兩姐妹只能靠著對各自生活的“美好想像”踽踽前行。 姊姊姬達在外飄泊多年之後說了:「家,無關乎血緣;愛,才最重要的。」只是沒想到生命中的生離死別是如此的夢寐難求,更不知道你憑著這樣的期許還能堅持走多遠。更令人難過的是,這些被壓迫過的女人,有時竟反過來成了奴隸,甚至劊子手,繼續對下一代的女人戕害。 導演低調良好的藝術處理,讓觀眾沉浸在姬達與尤莉絲的私人生活裡,社會、階級與家庭種種對性別的不平等,都深藏在父親和丈夫的角色表現,他們以愛為名的行為,實際是害怕尤莉絲追求夢想,從而忽略人妻角色;當她們一旦想脫離這個標準軌道,是無法被容忍接納的,例如姬達的未婚懷孕。 乍看之下,相對於老年尤莉絲的兒孫滿堂,姬達的人生似乎比較唏噓悲慘,她貧窮、單親且物質匱乏,但她有好友圍繞,一直到離世都相信最心愛的妹妹已經在維也納成為音樂家。而尤莉絲在誤以為姊姊已死後,就算已經順利考取夢寐以求的音樂學院,還是憤而將鋼琴燒毀,在那個同時,等於也將自己的音樂家之夢徹底遺忘。 電影中的兩位女主角表現十分精采,從少女不識愁滋味一路到滿臉堅毅與風霜為人母,層次分明。電影的配樂更是相得益彰,片中一曲尤莉絲赴音樂學院面試彈奏的蕭邦〈練習曲〉,更優美傳達出她對音樂的夢想與追求。 「原來那些故事都是真的。」 進電影院觀賞,建議自備手帕面紙。 姊妹一世情!【被遺忘的人生】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

《電影中的地理與人類學系列05》電影中的韓國異端宗教根源

最近在極短時間內,韓國武漢肺炎病例暴增,都因第31例病患參與「大邱新天地耶穌教會」,與過千人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史開始引爆,讓社會大眾繼 世越號海難的 「朴槿惠邪教門」事件後,再次掀起韓國異端教派的話題,也讓我們有機會 重新 認識一下這個熟悉卻陌生的鄰國。 今日的韓國,廣義上的基督教信徒據信接近人口的50%,在亞洲是繼菲律賓及東帝汶後 的第三大基督教國家。在首爾,一眼望去隨處教堂林立,夜間也能看到 無數 閃爍著霓虹的十字架。他們不僅為數眾多 ,最醒目的莫過於傳教的狂熱,不然韓國政府不會在2007年花了兩千萬美元贖金給塔利班 ,為了救回那廿一名倖存的傳教士 ! 而現代韓國的歷任總統中 ,從 金大中、金泳三、李明博、朴槿惠到文在寅 , 通通都是教徒,盧泰愚當政時也從佛教改信天主,可見 韓國 教會勢力對政治社會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 韓國基督徒所表現出的積極和熱忱,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急於想擺脫自己身上難以抹去的東方印記(味道?);一旦決定投入西方基督文化的懷抱,那些揮之不去的儒道佛傳統,似乎成為他們身為基督徒的先天不足 , 甚至歷史污點 。 創下首度以外語片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桂冠的《寄生上流》一開場,金家人在家中折著披薩紙盒打零工, 披薩店小姐嫌惡他們 折 紙盒的品質欠佳時 ,基宇湊過去說:「就在教會下單的重要關頭」 ,所以才需要那麼多的紙盒 ! 過去南韓電影常被認為是以商業掛帥,欠缺在電影語言上創新的作者導演,但隨著朴贊郁、洪常秀、金基德、李滄東、奉俊昊等導演的出現,兼具作者風格又賣座的電影是各國導演正在共同摸索的方向。在當中 涉及基督教題材的 電影不少 ,就算主題不是談宗教 ,宗教的隱喻及符號也處處可見 。 被譽為驅魔神片的《哭聲》, 講述靜謐村莊在某夜命案發生開始接二連三出現的靈異怪事, 觀眾一路在猜測,到底誰才是害人的鬼? 電影中運用大量的基督教元素,例如 電影的開場寫著《聖經.路加福音》24章:「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 」 ;還有白衣女對鐘九說要雞鳴三次之後再回家等等, 也與耶穌對彼得所說的「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的故事,扯上關連 ; 而 女兒中邪的警察 鍾九在白衣女子和薩滿巫師針鋒相對前也曾求助過基督教的牧師。 改編自2005年光州仁和聽障學校教職員集體性侵學生真實事件的 電影 《...

《電影中的地理與人類學系列04》《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瓦甘達(馬利共和國)

2016年有條國際新聞報導,國際刑事法庭裁定一名伊斯蘭極端分子馬迪在西非馬利的廷巴克圖(Timbuktu)毀壞多個宗教遺址文物視為戰爭罪,遭判刑卅年。馬迪隸屬於馬利叛軍組織「伊斯蘭衛士」(Ansar Dine),與蓋達恐怖組織有關,他是首名以破壞文化遺產罪被定罪的極端分子。 遭到叛軍破壞的遺跡可以追溯至14世紀全盛時期的馬利帝國,當時的廷巴克圖是帝國的貿易樞紐,廷巴克圖古城也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國際刑事法庭同時受到批評地是,被指其忽視內戰中的嚴重人道罪行,例如強姦、虐待與謀殺等。 廷巴克圖位於尼日河畔,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城市出現的時間約莫在11世紀,被圖阿雷格(Tuareg)游牧民族所創建。這座傳奇城市,從伊斯蘭教興起之後,一直是往來撒哈拉沙漠中的鹽商和黃金商隊的主要休息站,後來也成為伊斯蘭教的學術中心。在歐洲探險家尚未涉足非洲大陸前的漫長歲月裡,此地是口耳相傳的黃金鄉,房舍鍍金,居民以黃金為貨幣,而老城裡最著名的是三座泥木混製的大清真寺,建於14~15世紀間,這幾座清真寺同時也是圖書館,以保存豐富的伊斯蘭經文手稿聞名。 知名的好萊塢漫威電影《黑豹》裡面曾經出現過廷巴克圖的清真寺。讓人聯想到莫非電影裡虛構出的高文明帝國瓦甘達是否真實存在過? 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確實曾經有著一個如瓦甘達一樣輝煌的帝國,曾經壟斷撒哈拉沙漠的貿易權,並且與古埃及保持著軍事聯盟。他們擁有資源豐富的金礦及鑽石,巨大的財富使其建立強而有力的軍隊,雖然武器原始不夠精良,但是卻極具戰鬥力。這就是中世紀西非的伊斯蘭教國家:馬利帝國(Mali Empire)。 14世紀初,是馬利帝國最輝煌的時代。統治者曼薩穆薩(Mansa Musa)擁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而被周邊鄰國羨慕。1326年曼薩穆薩一趟前往麥加朝聖之旅中,他安排了五百個穿著珍貴絲綢、配戴金器的使者隨行,以及數千名穿著統一服飾的士兵、奴隸及美女,另外還有幾千匹的駱駝馬匹負責馱著大量的金條金器,傳說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到15世紀末被桑海帝國取代為止,廷巴克圖一直是馬利帝國的大城市。其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興起,廷巴克圖的重要性不復存在,要找尋馬利帝國的榮光,只能靠知名電玩遊戲《大航海時代2》与《世紀帝國2》了。 而廷巴克圖在歐洲人的歷史記憶中,一直是以保存知識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