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影中的地理與人類學系列04》《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瓦甘達(馬利共和國)

2016年有條國際新聞報導,國際刑事法庭裁定一名伊斯蘭極端分子馬迪在西非馬利的廷巴克圖(Timbuktu)毀壞多個宗教遺址文物視為戰爭罪,遭判刑卅年。馬迪隸屬於馬利叛軍組織「伊斯蘭衛士」(Ansar Dine),與蓋達恐怖組織有關,他是首名以破壞文化遺產罪被定罪的極端分子。

遭到叛軍破壞的遺跡可以追溯至14世紀全盛時期的馬利帝國,當時的廷巴克圖是帝國的貿易樞紐,廷巴克圖古城也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國際刑事法庭同時受到批評地是,被指其忽視內戰中的嚴重人道罪行,例如強姦、虐待與謀殺等。

廷巴克圖位於尼日河畔,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城市出現的時間約莫在11世紀,被圖阿雷格(Tuareg)游牧民族所創建。這座傳奇城市,從伊斯蘭教興起之後,一直是往來撒哈拉沙漠中的鹽商和黃金商隊的主要休息站,後來也成為伊斯蘭教的學術中心。在歐洲探險家尚未涉足非洲大陸前的漫長歲月裡,此地是口耳相傳的黃金鄉,房舍鍍金,居民以黃金為貨幣,而老城裡最著名的是三座泥木混製的大清真寺,建於14~15世紀間,這幾座清真寺同時也是圖書館,以保存豐富的伊斯蘭經文手稿聞名。

知名的好萊塢漫威電影《黑豹》裡面曾經出現過廷巴克圖的清真寺。讓人聯想到莫非電影裡虛構出的高文明帝國瓦甘達是否真實存在過?

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確實曾經有著一個如瓦甘達一樣輝煌的帝國,曾經壟斷撒哈拉沙漠的貿易權,並且與古埃及保持著軍事聯盟。他們擁有資源豐富的金礦及鑽石,巨大的財富使其建立強而有力的軍隊,雖然武器原始不夠精良,但是卻極具戰鬥力。這就是中世紀西非的伊斯蘭教國家:馬利帝國(Mali Empire)。

14世紀初,是馬利帝國最輝煌的時代。統治者曼薩穆薩(Mansa Musa)擁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而被周邊鄰國羨慕。1326年曼薩穆薩一趟前往麥加朝聖之旅中,他安排了五百個穿著珍貴絲綢、配戴金器的使者隨行,以及數千名穿著統一服飾的士兵、奴隸及美女,另外還有幾千匹的駱駝馬匹負責馱著大量的金條金器,傳說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到15世紀末被桑海帝國取代為止,廷巴克圖一直是馬利帝國的大城市。其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興起,廷巴克圖的重要性不復存在,要找尋馬利帝國的榮光,只能靠知名電玩遊戲《大航海時代2》与《世紀帝國2》了。

而廷巴克圖在歐洲人的歷史記憶中,一直是以保存知識的神秘城市聞名。俗諺有云:「鹽在北方,黃金在南邊,阿拉的智慧寶藏在廷巴克圖。」中世紀書籍的保存要靠抄傳,而不是用印刷的方式流傳,當時有許多的伊斯蘭學者來到此處抄寫留下大量的手抄經文。

根據那時隨著貿易進入非洲內陸的歐洲人記載,當地是母系社會,男人不會忌妒。孩子也不從父親的姓,兒子沒有繼承權,姪兒才有繼承權。女人坦胸露乳,也跟一般伊斯蘭的生活教義不同。當時也已經看到不少的基督徒。不過,整個19世紀,雖然馬利淪為殖民地,但是宗教與傳統文化並未導致任何戰爭。伊斯蘭的商旅,從摩洛哥到馬利帝國的旅途,首先先拿香料和玻璃製品,一路收集品質很好的鹽,然後到廷巴克圖交換奴隸。

2012年,利比亞強人格達費的垮臺間接改變了馬利的政治樣貌。原本擔任格達費傭兵任務的圖阿雷格族年輕武裝伊斯蘭份子流竄回祖國馬利,趁機控制了北部地區。他們在佔領廷巴克圖期間,強迫當地婦女要戴頭巾、不可裸露胸部,嚴禁音樂娛樂與運動,破壞古城中的陵墓、與寺廟建築。這正是電影《在地圖結束的地方》(Timbuktu)的故事背景。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2014)由法國與茅利塔尼亞合拍,得到法國凱薩獎包括最佳影片與導演在內的7項大獎,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及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中不慍不火地用不同的平民角度去描述衝突:例如一位賣魚婦在荷槍實彈的士兵面前大聲抗議必須戴上手套的新規定,表示這會使得她無法謀生;士兵們在夜晚的城鎮裡搜索唱歌奏樂的鎮民,原來快樂吟唱的女孩被判在廣場上受鞭刑,卻仍倔強地放聲歌唱;士兵們在街道上追查足球的主人,卻私下興奮地討論法國的足球明星席丹,呈現出人類需求永遠無法真正被暴力壓抑的本質。

台灣坊間有兩本圖書,商周出版的《廷巴克圖的盜書者》,還有聯經出版的《暗渡文明》,故事背景也都是2012年激進份子攻占廷巴克圖時,身為藏書管理員的海達拉博士,策畫一連串驚險的盜書行動,準備將三十五萬冊珍稿全數偷渡出城,運到安全的馬利南部,以保全珍貴的伊斯蘭文物,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參考BBC拍攝的紀錄片《廷巴克圖失落的圖書館》來瞭解這一樁虛實交織的國際謎案。

如果想要真實地了解複雜多樣的非洲文明,從在地圖結束的地方開始是個很好入門的選擇。

本篇文章的花絮是,2008年有一部運動紀錄片叫做《穿越撒哈拉》(Running the Sahara),記錄了三位全球知名的極地超馬選手瘋狂的人穿越馬利的故事,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林義傑,他們挑戰了無間斷地橫越撒哈拉。影片由麥特戴蒙監製、動用500餘人力、3個月橫跨7500公里,拍攝過程沿途有數以萬計的地雷、未爆彈以及無可掌握的天候因素。而在尼日和馬利境內,當地政府派出了12位軍人護送三人進入利比亞。而就在完成任務後的歸途上,這批政府軍卻遭到了敵對武裝勢力的伏擊,全部喪生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法蘭西式的性感

當然要談談法國女人。羊男沒有特別鍾情法國電影,但心儀的女星卻清一色是法國女人,所以當影評家大談法國電影流派和語言時,我還沒此功力,只能在此說說道道法國女人。我把最喜歡的女星排了名,第一是蘇菲瑪索(Sophie Marcheau),其他都是第二: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這個排名純粹是個人感覺,但肯定的是,喜歡的不只我一人。 媒體常說法國女人「性感」,但法國電影中的「美女」不一定美在面孔上,但卻美在氣質和骨髓裏;她們的長相可以大相逕庭,性格也可以天差地遠。其實對「性感」 的認知因人而異,人們容易領會的是夢露式的性感,但對於法國女星多少心存迷惑。直到某天看到舒淇的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原話大意是:「男人之所以認為她性感,是因爲覺得可以把她哄上床。」男人對女人一向不負責說真話,只負責說童話。張愛玲在《紅玫瑰和白玫瑰》也寫過類似的話:「嬰兒的頭腦與成熟的婦人的美是最具誘惑性的聯合」。 但法國女人顯然只展示美好的胴體,卻不負責展示嬰兒頭腦。法國電影中的性愛描寫直接而不浪漫,少接觸的國人反而會不習慣。例如《親密》中男女主角每周三見面,一句話不說就做愛,連姓名都不問;《烈火情人》裡畢諾許接近蕩婦的行為,和男友之父做愛;但奇怪的是,她在銀幕上覆雨翻雲,你除了不覺得她淫蕩,還會覺得她風華絕代。激情與優雅,看似不能相容的兩種特質,卻活生生長融合在法國女星身上。但書是,如果你的修為是吳宗憲等級,你只會覺得她是「脫星」。台灣知道LV、CHANEL的人多,卻不太認識羅丹和雨果。 珍妮傑克遜露出一只乳房,全世界都在指責她猥瑣 ;蘇 菲瑪索在坎城也露出一只乳房,大家卻忙著上網下載珍藏!法國式的性感就是儘管裸露,卻不會讓人和「下流」聯想,即便她在電影中被男人征服,也無法折挫她骨 子裏的優越感。舒淇與夢露的外表滿足了男人的征服慾,所以性感。但法國女人和男人做愛,只因爲自己「想做愛」,與男人口味無關。她們不需特別裝扮,便可用 看似隨意搭配的服裝和無心一撇的眼神征服男人。她們既不打算像日本小女人用弱不禁風或些許受虐來取悅男人,也不同於美國大妞的熱辣舞孃與放浪形骸。除了拍 片,她們可以寫書、受邀講評、開口唱歌,甚至自己當起導演,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