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極短時間內,韓國武漢肺炎病例暴增,都因第31例病患參與「大邱新天地耶穌教會」,與過千人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史開始引爆,讓社會大眾繼世越號海難的「朴槿惠邪教門」事件後,再次掀起韓國異端教派的話題,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一下這個熟悉卻陌生的鄰國。
今日的韓國,廣義上的基督教信徒據信接近人口的50%,在亞洲是繼菲律賓及東帝汶後的第三大基督教國家。在首爾,一眼望去隨處教堂林立,夜間也能看到無數閃爍著霓虹的十字架。他們不僅為數眾多,最醒目的莫過於傳教的狂熱,不然韓國政府不會在2007年花了兩千萬美元贖金給塔利班,為了救回那廿一名倖存的傳教士!
而現代韓國的歷任總統中,從金大中、金泳三、李明博、朴槿惠到文在寅,通通都是教徒,盧泰愚當政時也從佛教改信天主,可見韓國教會勢力對政治社會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韓國基督徒所表現出的積極和熱忱,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急於想擺脫自己身上難以抹去的東方印記(味道?);一旦決定投入西方基督文化的懷抱,那些揮之不去的儒道佛傳統,似乎成為他們身為基督徒的先天不足,甚至歷史污點。
創下首度以外語片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桂冠的《寄生上流》一開場,金家人在家中折著披薩紙盒打零工,披薩店小姐嫌惡他們折紙盒的品質欠佳時,基宇湊過去說:「就在教會下單的重要關頭」,所以才需要那麼多的紙盒!
過去南韓電影常被認為是以商業掛帥,欠缺在電影語言上創新的作者導演,但隨著朴贊郁、洪常秀、金基德、李滄東、奉俊昊等導演的出現,兼具作者風格又賣座的電影是各國導演正在共同摸索的方向。在當中涉及基督教題材的電影不少,就算主題不是談宗教,宗教的隱喻及符號也處處可見。
被譽為驅魔神片的《哭聲》,講述靜謐村莊在某夜命案發生開始接二連三出現的靈異怪事,觀眾一路在猜測,到底誰才是害人的鬼?電影中運用大量的基督教元素,例如電影的開場寫著《聖經.路加福音》24章:「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還有白衣女對鐘九說要雞鳴三次之後再回家等等,也與耶穌對彼得所說的「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的故事,扯上關連;而女兒中邪的警察鍾九在白衣女子和薩滿巫師針鋒相對前也曾求助過基督教的牧師。
改編自2005年光州仁和聽障學校教職員集體性侵學生真實事件的電影《熔爐》,影片中有許多令人怒不可遏的罪行都在牆上掛著十字架的場域發生,上帝成了唯一的在場見證人。而那位校長,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會長老,更因熱心辦學而搏得名望,坐擁豐富的人脈和財富,卻欺世盜名地暗地行惡!
更早一點的朴贊郁復仇三部曲、由李英愛主演的《親切的金子》,服刑13年的女主角在監獄中皈依基督教,像天使一般幫助身邊的女囚犯們,影片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法在金子腦後加上了聖徒光環(這張海報當時還受到天主教及部份基督新教團體的抗議)。而韓國人出獄贈送豆腐,象徵清白重新做人,但金子一出獄就打翻了神父所贈送的豆腐,說明她不要新生要復仇,最終金子以自己烘培的全白色蛋糕替代豆腐,象徵她以自己的方式贖罪與重生。
基督教文化元素成為韓國電影的標籤與韓國近代飽受屈辱的歷史有關。簡單地說,基督教形象與民族復興的愛國運動結合,並被許多人認為是幫助促進現代化的宗教。例如,一九一九年起草的《韓國獨立宣言》當中33位聯署人,就有16位是新教徒。2017年講述光州事件的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當中,教會和教堂為人權相關活動提供了公共空間,牧師們亦捲入政治,成為反政府運動中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教會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愈發崇高,贏得更多人的信賴。
韓國在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前,民眾的宗教生活是被傳統的佛教和薩滿巫術所占據。雖然17世紀天主教就傳入韓國,可是一直備受殘酷打壓。在1910年朝鮮王國被日本吞併後,民族情緒高漲。民眾看到傳統儒家思想無法挽救國家政治腐敗,而基督教所代表的是西方先進的文化潮流,恰可救亡圖存,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大批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開始加入教會。此時基督教福音與民族運動開始緊密地結合起來,教會興辦教育更是為朝鮮民眾開了智。1911年發布的「教育令」強制普及日語,不許教授朝鮮歷史地理課程,對比教會學校豐富的課程與韓語授課益發激發了朝鮮國民對於知識的渴望。
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獨立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就是基督使徒們。雖然基督教會在這場鬥爭中付出慘重的代價,三千多名基督徒被逮捕,41名被槍斃,6名被拷打致死,多個教堂和學校遭到破壞,但教會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吸引大量民眾加入教會。此刻開始基督教不再被視作外來宗教,完全被當成是一種愛國的宗教。在光復以後,教會也繼續投身政治運動,特別是七、八O年代韓國民主化浪潮中,表現非常令人矚目。
在教會遍地開花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異端。許多由個人創立,甚至結合不同宗教的「新興宗教」崛起,其中最有名氣的莫過於1954年由文鮮明創立的「統一教」。文鮮明舉辦大規模的集體婚禮,並將其稱之為祝福儀式。他所指定婚配的對象是隨機的,甚至在舉辦婚禮前男女都還素不相識,台灣的媒體也曾大肆報導過。這些「新興宗教」最後有某些被認定是「異端宗教」或是「邪教」,並非教義上的問題,而是它剝削脆弱的年輕人,對信徒洗腦,並詐騙他們的錢財,甚至身體。
新天地教會一直以來爭議不少,早在1990年代就被認定是「邪教」組織,最受爭議的是它招募信徒的手法。新天地常以秘密傳教任務,讓「收割者」潛入其他教會的活動,一方面隱匿自己的身分,一方面向潛在的信徒進行傳教。這種秘密式的招募手法,也是為什麼部分專家擔心,新天地教會不會完全公開信徒的行動協助韓國政府防疫。不要覺得這種洗腦到對信徒可以實現精神和肉體的控制現象不真實,看到台灣假日時刻,許多身穿紫衣的妙禪信徒魚貫排隊進入道場中的年輕面孔,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而現今韓國雖然仍有好教會單純傳教、互相支持鼓勵,但許多教會都被用來進行商業行為與形象改造。某些大型教會曾傳出有所謂的合作廠商,例如教會裡的飲水機,其公司職員也要信他們的教會,才能繼續維持客我合作。這間教堂也是許多出名的南韓政治人物,會去的教堂之一。在韓國,很多教會是發放一個袋子,讓大家輪流放錢。韓國社會裡有「看其他人眼色」的社會壓力,這幾乎與強迫性繳納沒什麼兩樣。現任的文在寅總統曾試圖推動法案對教會課稅,幾乎遭到議員們的一致性反對,可見之中的利益關聯之大。
最後我們還是講回電影,講到韓國電影中基督教文化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多人會告訴你是李滄東。李滄東早期的三部電影《青魚》、《綠洲曳影》、《薄荷糖》當中就有很濃重的宗教氛圍:《青魚》中勾引警官之妻而被黑幫活埋的猥瑣男,身份是教會的執事;《綠洲曳影》中數次出現的例行公事式的禱告,卻從未對忠都有過任何實質性幫助;《薄荷糖》中虔誠信教的妻子,卻沒能給自己的男人提供一個出口。在《密陽》中,他把宗教和信仰問題放大到了極致,片中有著大量基督教集會的場面。
《密陽》是李滄東辭去韓國文化部長後再度回歸導演身分創作的作品,並讓他首度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也幫助女主角全度妍成為韓國史上第一位坎城影后。《密陽》故事敘述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兒子俊到亡夫故鄉密陽開設鋼琴教室開始新生活,但電影進行沒多久兒子就被綁架撕票,讓信愛陷入痛苦深淵。而後信愛尋求宗教的慰藉,還是不免深陷悲慟。當信愛以為自己已經獲得的平靜與喜樂足夠忘掉悲傷與仇恨時,她到監獄裡探視兇手,沒想到兇手卻說他也信教了,並且自稱已經被上帝原諒。信愛整個人於是崩潰。
有網路影評說《密陽》是一部「反基督教」電影,其實不然。李滄東不是單純地談上帝,他其實關心的是人和人生。他說:「我並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會去教堂禮拜禱告...但是如果你問我是否覺得人生中經歷的痛苦有意義?我會回答有,那就被認為是有宗教性的人。我想通過我的電影給觀眾一個答案,就是對人生經歷的痛苦的一個答案。」李滄東着重對社會邊緣人物內心世界的探討,且試圖營造一份平靜與淡然,螢幕外韓國社會的畸形毒瘤卻往往令人惶恐不安。最具有價值之處在於李滄東並不在電影中做出任何批判或者提供出路,而是通過主人公的自我救贖完成自我精神的重建,或許重建後的人生依舊破裂,但主人公漫長的精神蛻變過程恰恰為我們審視自我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密陽》中,傳教者無孔不入,信徒在禮拜時肉緊瘋狂,都在在反映了韓人對新信仰的著迷和狂熱,而女主角能由極悲到重生到極樂,都靠著宗教的力量。但是信愛接受宗教信仰並非源於深層情感的依託,而是建構在一種功能性的價值選擇。它迫使銀幕前的我們思考:信仰的終極價值究竟是什麼?李滄東反對的是功利性的盲目信仰和強迫性的傳教方式,而不是基督教本身。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密陽,就看你是否能夠發現。
今日的韓國看似脫胎換骨,在經濟與文化上都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功,可以說是受到國家命運多舛的歷史演變所磨練,使他的國民有一種危機感,不得不團結奮鬥以抵抗外敵,甚至不擇手段也要取得勝利。當然我們應該要看的是人家的可取之處,例如政府的積極態度、公務員的愛國與廉恥心、以及勤奮的韓國勞工。不好的方面,過大的貧富差距讓社會充滿矛盾,表面的時尚與娛樂背後不為人知的地獄職場,世界第二高的自殺率,都是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的他山之石。台灣的優勢在充滿彈性與柔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