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丹尼爾.克雷格! 1981年,我13歲的時候開始看007《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至今剛好40年,是很有感情的。《最高機密》是第12部龐德系列電影,當然後來我有把前面11部補齊,也把伊恩•佛萊明13本原著小說都讀完。(1983年的《八爪女》 之後作品基本上已與佛萊明原著脫鉤,屬於原創劇本) 《生死交戰》則是丹尼爾•克雷格向龐德的最終告別,是他演過的四部龐德電影的總結。回想起 2006 年的《皇家夜總會》,丹尼爾一新觀眾的耳目,帶來一個不再只有風流倜儻,但有更多情緒,硬派且臉上永遠有傷痕的全新 007 形象,一轉眼,已經十六年。 這部電影裡大量引經據典自過去的龐德電影梗,從場景設計到世界觀都是彩蛋。資深影迷看得很過癮,即便丹尼爾克雷格在這部影片之後就要卸下 007 的身份,他仍會是我心目中永遠的詹姆斯.龐德! 我在網路發表了超過400篇電影文章,卻沒有寫過任何一篇007!現在補一篇,《生死交戰》的15大看點:(溫馨提醒:片長達2小時45分鐘,而現在電影院裏面無法飲水…) 1. 這部電影可能是你唯一需要補習的 007 電影,因為與前作有相當關連性:你需要看過《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才知道薇斯朋是誰,她如何成為龐德的心魔;同時也才會知道,龐德如何結識 CIA 探員菲利斯.萊特,成為莫逆之交;你必須看過《空降危機》與《惡魔四伏》,才會知道龐德與上司 M 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同時認識龐德畢生的宿敵惡魔黨……與其領袖布洛弗如何佈下陰謀,試圖謀害龐德;而龐德結交惡魔黨之女瑪德琳。 2. 龐德離開軍情局,原本想與瑪德琳隱居,過著簡單平淡的日子。瑪德琳靠在龐德的肩膀,龐德說:「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這裡是在致敬1969年的《007: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如果看過此部電影或者原著者,應該知道龐德與相戀的女主角崔西在戲裡結為連理,龐德告訴崔西「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在一起。但他們卻在前往渡蜜月的路途上遭到魔鬼檔首領布洛弗襲擊,崔西當場中彈身亡。震驚過度的龐德沒有立刻追擊布洛弗,他抱著已逝的崔西喃喃自語:「沒事的……她只是睡著了……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而在片尾也播放了由路易•阿姆斯壯演唱的〈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再次向《女王密使》致...
期待了一年的公視大戲全劇終了,有失望之處、也有讚賞之處,我是小不點的學長,西門國小完整讀了六年,把西門國小的制服與帽子錯置(還有成功高中),我當然不爽,但是我不想吐槽這些場景還原細節,也不想討論導演有意在戲中偷渡的黨國意識,還有與原著小說的差異性。感動到我的還是全劇的主軸:「消失」與「成長」這兩大主題。 「人生就像一齣電影,一眨眼就演完了!」「雖然有創傷,但你自己會找到治癒的方式。」 第九集講特莉莎的故事,是整部《天橋上的魔術師》我蠻喜歡的一集。講成長,兩個小童星的互動讓人窩心;講性情感的萌芽,還有突然失去的愁悵。兩人在閣樓劃著水舞的片刻非常魔幻,好療癒。那個年齡的異性,再怎麼武裝自己,只要朋友一個小小關心的動作,就會整個被融化。全世界只要有一個人懂,就成了珍貴的回憶。 看到小不點的傷、特莉莎的愁,我們以為「那個人誰呢?那個人是自己啊!」 初戀是懵懂的,是純潔的,是人生裡最珍貴的時光。小不點自覺不被父母所愛,特莉莎的冰棒像一隻暖手伸進來,孤獨之心瞬間發光。特莉莎爬上閣樓露出的長腿,就像是楊德昌《一一》裡蹲在地上的洋洋看到了女孩白色內褲那一刻的電光火石,最初的性由此啓蒙。 而曾經的那個初戀,卻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的某一刻消失的無影無蹤,可能是一個升級轉校,也可能是一個暑假,或是新的對象出現了。你以為「早把這件事忘了」,其實它存在你的內心深處,只要聞到相似的味道,情感就會再回來。而「即便是痛苦的事,當你年紀大到某個程度時,或許能以另一種好笑的態度去講這件痛苦的事」它就會記憶深刻地回來,甚至變成一樁趣事來聊。 八十年代成長的我們孩子,其實面臨了絕對追逐的功利主義,我們究竟是如何與童年一夕告別,又如何在這個世界找到安身立命的無奈?這齣劇至少還原了八十年代那種強烈的貧富擦撞感,在裡面我們同做過同一場大夢,或同床異夢。又或許那些在你生命裡面無聲無息消失的同學朋友們,其實後來還是好好的,只是都長成了不一樣的大人。 原著裡的〈金魚〉是很凶險的一篇,講情慾啟蒙,還有隱而不說的「地獄」(原著只有「外面的世界不全都是地獄」來暗示特莉莎姊妹被父親性侵),改編成了劇,編導加上紅色內衣與金魚在墨紙上的掙扎跳動,讓人越想越心痛。而特莉莎姊妹的去向在原著裡有揭露,小說中的青年(不是小不點),長期情感失能,最後在萬華發現特莉莎的姊姊在從事性工作,也只能感嘆今非昔比,勘比台灣版〈人間失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