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級一代成長在看似動盪不安,但其實充滿機會的時代裏。我們很乖、聽父母的話,讀書準備考試与就業,每周上班五天半也不計較薪水與加班費,不會有人去跳樓。我們敬業樂群,不知道甚麼是罷工,更不會有人向總統丟鞋。我們聽鄧麗君、鳳飛飛的歌曲長大,也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轉眼間我們沒有五十,也四十有餘,眼睛花了,肚子大了,膽子變小了,小時候,我們都想成為閃亮的大人;長大了,卻只想要平凡的幸福。
《幸福路上》講的就是這個世代的縮影,那是台灣甫經解嚴、社會正在轉型的年代。女主角小琪出生於1975年,尚在戒嚴的年代。小琪的父母希望小孩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然後當醫生或當律師,光宗耀祖賺大錢。小琪一路讀書考上明星學校,但是大學畢業後,卻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之後出國工作,看似人人稱羨,其實個人卻充滿迷惘與糾結,還是徬徨度日。
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中,有很多記憶是值得被說成故事的,它應該是屬於整代人的共同資產,但是台灣人卻缺乏這一部分,甚至極不重視。這部本土自製卡通是一個別具新義的里程碑,一個沒有動畫或長片經驗的團隊端出如此成果非常難得,感動我的是電影能讓我們尋思「我是誰?」「幸福是甚麼?」以及與自己成長家庭、土地關聯的深刻叩問。
我們應該共同記得一些事情,大家都力爭上游了,然後都幸福了嗎?如果有一天,便利商店集點送的公仔是《幸福路上》,或者台中動漫彩繪巷裏除了海賊王、七龍珠,也能有《幸福路上》,那不是很美好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