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和丘吉爾的對抗,是一個禁欲主義者和享樂主義者的對抗,也是一個平民領袖和貴族後裔的對抗;很少人喜歡他們倆人,却都喜歡聽他們演說。丘吉爾發表過很多華麗的演講,甚至拿過諾貝爾文學獎。只是過去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是一位戰爭政治強人,殊不知他就任時外有納粹、內有政敵,還有一位不怎麼信任他的國王,他接手的絕對是百年難遇的爛攤子。
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可以說將普通人的故事寫成史詩,而喬萊特的《最黑暗的時刻》則是把歷史風雲人物還原為「普通人」。原來我們讀的書寫英雄是一個大白天都要喝威士忌和香檳,菸不離手,睡午覺睡到四點,脾氣暴躁不穩定的糟老頭?蓋瑞.歐德曼因本片拿下金球獎影帝,絕非靠特殊化妝術取勝,而是他在揣摩邱吉爾的混濁語調與焦慮情緒,實在維妙維肖。
電影的焦點幾乎都在邱吉爾一個人身上,他的夫人、秘書以及政敵能表現的程度有限,但光是形塑與凸顯一代政治人物在面對艱難決定時,有多麼的艱難也就非簡單之事。每個選擇其實都不簡單,張伯倫的和談主張也未必就是孬種行為,誰又想看見自己的子民同胞血流成河?若是敦克爾克撤退失敗,歷史又會怎麼寫呢?但是政治人物要做的,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評估後再決定,用有效率的方法執行,然後勇於承擔後果。也期許台灣領導者,最起碼,不要再講「幹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