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本·奧斯倫在前作《婚姻風暴》裡,滑雪假期中的男主在雪崩當下,拋妻棄子地逃走。我們可以質疑此人自私,但更多時候他可能只是不假思索,本能地反應,然後就做錯事了。這回導演重演人性與文明的荒謬對焦,將一幅幅城市人性荒蕪與道德困境畫作,放在美術館的框框裡展出,大刀砍向那些拿文化往臉上貼金,喜歡故弄虛玄的知識分子。
美術館館長克里斯欽(=基督徒? =西方文明?)看起來世故精明,把自己打理得整潔又優雅,隨即我們看到他經過戶外廣場時,對路旁志工呼籲與遊民乞討視而不見,遇到疑似遭遇暴力威脅的求救女性,也畏葸不前。他老是跨不過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階級與身分鴻溝,不管手機遭竊後的威脅信風波、Youtube 影片惹來大眾非議的公關危機,還是跟女記者春風一度後的瘋狂護套行動,連一句道歉也說不出口。
這部電影像是經過拼貼的當代藝術,電影情節看似鬆散,但經由一連串的事件串聯,對原本枯燥的文人矯情行止,以揶揄又同情得手法還原其本質。電影也像是一種社會實驗,拷問普羅大眾在大街上聽到有人喊救命或需要幫忙時,是否會挺身而出?最高潮的戲當然是美術館那場晚宴,扮成大猩猩的表演者野蠻穿梭衣冠楚楚的名流間,眾人依著表演規則不敢作聲,一起經歷尷尬的時刻後,感受到底要多沒人性其他人才會挺身而出。
「The Square」本意就是一個「框」,透過片中藝術家設置在的「框」,想傳達「人人皆有權在此發聲」的平等性。然而,貫穿本片的卻恰恰相反是「藝術與社會的階級性」。尤其當「框」(個人光環、點閱率、詞藻)被打破後,那原始的內在究竟禁不禁得起檢驗?誰能定義藝術?什麼是高貴?什麼是貧賤?誰能代表藝術發聲?不是街上的遊民,也不是看展的你,而是那些握有話語權的人。看著狼狽的男主角,我們是否也看到自己的道德困境?誰不偽善?人們是否只在良心發現或被需要的時候,才會顧及他人?
這真是一部穿透人性、戒慎自我的警世明鏡。當所有喧囂都停止後,你才會發現,所謂藝術殿堂,遠比想像中容易坍塌。
[+抓狂美術館+] HD中文電影預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