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1 - 電影中的假牙史

2007年金馬影展時,我曾無意冒犯了坎城金棕櫚獎導演:羅馬尼亞導演穆基(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又兩天》導演 )。在他的處女作《幸福在西方》(Occident, 2002)當中,我發現女主角有嚴重蛀牙,不像是化妝的。從小看電視、電影,從女歌星、女主播到女明星,哪個不是一口潔淨白牙,周星馳電影裡面的如花跟食神裡的莫文蔚的蛀牙,那些是化妝的。

我舉手發問:「為何導演要用一個嚴重蛀牙的女主角?」,他有點狐疑不解,不知道我的用意,然後說他沒有故意挑選。也就是說,蛀牙在羅馬尼亞可能是一個普遍現象,人們不以為意。後來讀到一些書也間接證實的我的假設。

為什麼我先講蛀牙?因為如果沒有蛀牙的問題,就沒有假牙的誕生。

問題:你敢配戴來自死屍的假牙嗎?你有想像過假牙的歷史嗎?

牙齒可以存活多久?我們可以通過牙齒,辨識出一位老祖宗是直立人還是智仁,連恐龍化石保存最多的就是牙齒。人活著時候,牙齒是我們骨骼中唯一裸露的部分,死後就算是身軀骨骼化為一抔黃土,牙齒會成為我們留在世界上最後的痕跡。

我們都知道,大腦喜歡甜食,這一切似乎都已刻印在基因上。綜觀人類歷史,早期甜食是標準的奢侈品,只有皇家與貴族可以享用,若你非有頭有臉之人,是得不到這種富貴病的。現代人牙疼找牙醫,雖然受點罪,好歹能治療,古人可沒這麼幸運,韓愈和辛棄疾的詩句裡都曾喟嘆齒牙動搖之苦。

考古學家通過三千多年前的木乃伊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法老都有嚴重的齲齒問題,偏偏埃及又是一個重視肉體完整的民族,牙齒不能隨便亂拔,這不僅讓人懷疑,所有的法老這麼著急地修建金字塔,會不會原因就是因為一口爛牙、齒牙動搖,對自己的壽命沒信心?在古代腓尼基人的墓地中,曾發掘出婦人上顎骨裝有假牙,用金屬線將他的兩個切牙固定在牙列上。而中國至少在宋代就已有了鑲牙技術。15世紀開始,歐洲人開始用骨頭或象牙雕刻成假牙,用金屬線或絲線綁在鄰近健康牙齒上來固定。當時為人們製作假牙的,往往是金匠、象牙工匠和理髮師。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酷愛甜食,不到四十歲就已經滿口黑牙,根本不像電影裡頭的凱特布蘭琪把她演得那麼英明神武。在那個以冷白為美的年代裡,怎麼能容忍這種事,女王乾脆研磨牙齒表面,用硝酸塗抹牙齒變白,結果加速牙齒腐蝕,不得不拔掉所有臼齒,導致臉頰凹陷,出席重大活動時得在嘴裡塞上棉花撐起面頰,最後的死因有一說是因為蛀牙導致的敗血症而亡。

最可憐的當屬法王路易十四,在那個時候,只有醫術高超的牙醫才會有使用燒紅鐵棍,進行傷口的癒合處理,這看上去可能會要人命的治療方式,路易十四總共經歷過十四次。一腳踩在病患身上,一手拿著老虎鉗,這就是過去牙醫的工作日常。

「滑鐵盧牙齒」,很多人不知道是甚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來自於死屍的假牙。十八世紀的歐洲,經過美洲地理大發現之後,甘蔗園的種植隨著世界帝國權力版圖的變遷,改變了歐洲各階層的飲食結構。糖的消費在150年間增長了250倍,最後連窮苦的平凡老百姓,都要在下午茶當中加上一杓糖,可想而知,當時的歐洲老百姓接下來都要飽受牙齒疾病的困擾。

拔牙之後的假牙需求因此應運而生,在此之前,人們只能用動物牙齒來取代,後來發展到拔真人的牙齒,一顆鮮活的牙齒,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連小孩子的乳牙都會成為「貨源」。

美國國父華盛頓是一個經常會出現在牙醫教科書裡的典型案例,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無牙美國總統,一輩子在跟牙齒疾病作抗爭。無牙的華盛頓只能使用假牙,而且不只一副假牙,馬牙、海豹牙、象牙他都嘗試過,最好的那一副就是用真人牙齒做的。雖然他簽署了著名的反對奴隸的「獨立宣言」,但他還是從自己家裡的黑奴當中,精心挑選出了九顆真人牙齒製作成假牙。華盛頓的這段黑歷史美國人經常避而不談,至今也沒有一部美國電影敢醜化他,倒是幾年前有個遊戲「刺客教條3」的劇情就把華盛頓設定成暴君,裡面也有提到華盛頓的假牙!

華盛頓假牙照:


事實上華盛頓絕大部分的財富都是靠奴隸制種植園賺來的。華盛頓擁有的奴隸數量比當時聯邦政府的公務員還多。甚至在獨立戰爭期間,他都還要去處理自己私人的奴隸逃亡問題。另外當時維吉尼亞州有規定:奴隸只要居住滿半年就可以申請變成自由人。於是華盛頓不到半年就更換一次奴隸,進而保證他的奴隸不會變成自由人。華盛頓在任期間,美國大部分的聯邦經費都花在了掠奪和屠殺印第安人的戰爭上。華盛頓公開將印第安人稱為「野獸與獵物」,親自告訴美軍如何從印第安人身上剝皮,並說這是可以製作皮靴的原料,這讀起來真讓現代人毛骨悚然。

那個時候,也不是沒有材料合成的假牙,只是技術有限,無法媲美真人牙齒,大小合宜且不容易腐爛、折斷,活體取牙更是受到當時有錢人的追捧,一顆真人牙齒當時的市價,折合現在的幣值,可能高達4、50萬新台幣之譜,於是當時就出現了一種叫做「獵牙人」的職業。他們徘徊在醫院、刑場的周圍,宛如吃腐肉的禿鷹,一但有屍體必定撬走其牙齒,甚至跟在軍隊的後面打掃戰場,只為求一顆真人的牙齒。甚至因為一些牙齒是來自身強力壯的年輕軍人,更受歡迎。


「滑鐵盧牙齒」,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給牙醫們提供了數以萬計的珍貴假牙,而成為了專用名詞。1815年6月18號,拿破崙遭遇「滑鐵盧戰役」,法國一敗塗地,戰爭導致五萬多人的傷亡,興奮的「獵牙人」們蜂擁而至,幾乎一夜之間,這些死亡士兵的牙齒,都被一一撬走。一時間歐洲各國的牙醫手中,「假牙」存貨暴增,整整服務了歐美一代鑲假牙的人。就這樣在醫學生們的教科書中,留下了「滑鐵盧牙齒」來表示所有來自戰爭軍人的義齒。

悲慘世界中的芳婷,就迫於生活的壓力,為了女兒,一次次的販賣自己的部分身體,一頭漂亮的頭髮賣了十法郎,兩顆門牙賣了四十法郎。雨果發表小說的時間是1862年,如果早在滑鐵盧戰役之前,說不定芳婷的門牙就可以幫她脫貧。《悲慘世界》裡芳婷賣牙的場景,左後方有個櫃子擺放了很多牙齒的模型,也顯示了芳婷不是在路邊作處理,而是在一個「牙科診所」裡面。可見劇組對於故事的歷史背景是多所考據。

最早的陶瓷假牙大約在英國1770年左右製成的,當時因為技術力不足,瓷質假牙極容易碎裂。有錢人才買得起假牙,宮廷裏有人把假牙當裝飾品:銀的、珍珠母最流行。下面這張圖是1787年英國畫家Thomas Rowlandson的「牙齒的移植」。畫當可以看到中間的沙發上坐著一個又髒又黑的工人,他的牙齒正要被拔出來,旁邊那位黃衣服貴婦正巴望地等著。到了19世紀下半葉,陶瓷假牙的材料品質大幅獲得改善,最後投入到商業化生產中。不過取自死屍身上的假牙並沒有徹底結束,甚至到1860年,美國內戰還有「獵牙人」,繼續著這個勾當。

印象中還有兩部歷史電影中曾提到假牙,一部是1999年盧貝松版的《聖女貞德》,歷史的背景是1430年前後的英法百年戰爭。裡面有一個畫面是法軍要把俘虜來的英軍,打爆他的頭,只為了要他的牙齒。另外一部是2012年的《丈量世界》(Measuring the world),背景是十八世紀末的德國,有一幕數學家高斯去拔牙的橋段,沒有消毒,沒有麻醉,是一個大老粗把高斯綁在椅子上,然後含一口杜松子酒噴在鉗子上硬拔,而且第一顆還拔錯!(拔的時候旁邊有人打鼓分散注意力這個好玩)聽說當年馬偕來台灣行醫時,也是這樣替原住民拔牙。




蛀牙、拔牙與做假牙,這些我們現今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在兩百年多前是會讓人做惡夢、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我們活在一個牙醫高度發達的時代,大部分的人都能保有原始的牙齒過一輩子,偶爾需要配戴假牙,也不必太焦慮,這樣的歷史故事提醒我們一件有趣的弔詭現象。會留在歷史上成為核心知識的,往往是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課題。相對地,很多被解決了的事,就這麼被遺忘了!

(本文經由前人種樹整理,加入本人電影閱歷編纂而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法蘭西式的性感

當然要談談法國女人。羊男沒有特別鍾情法國電影,但心儀的女星卻清一色是法國女人,所以當影評家大談法國電影流派和語言時,我還沒此功力,只能在此說說道道法國女人。我把最喜歡的女星排了名,第一是蘇菲瑪索(Sophie Marcheau),其他都是第二: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這個排名純粹是個人感覺,但肯定的是,喜歡的不只我一人。 媒體常說法國女人「性感」,但法國電影中的「美女」不一定美在面孔上,但卻美在氣質和骨髓裏;她們的長相可以大相逕庭,性格也可以天差地遠。其實對「性感」 的認知因人而異,人們容易領會的是夢露式的性感,但對於法國女星多少心存迷惑。直到某天看到舒淇的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原話大意是:「男人之所以認為她性感,是因爲覺得可以把她哄上床。」男人對女人一向不負責說真話,只負責說童話。張愛玲在《紅玫瑰和白玫瑰》也寫過類似的話:「嬰兒的頭腦與成熟的婦人的美是最具誘惑性的聯合」。 但法國女人顯然只展示美好的胴體,卻不負責展示嬰兒頭腦。法國電影中的性愛描寫直接而不浪漫,少接觸的國人反而會不習慣。例如《親密》中男女主角每周三見面,一句話不說就做愛,連姓名都不問;《烈火情人》裡畢諾許接近蕩婦的行為,和男友之父做愛;但奇怪的是,她在銀幕上覆雨翻雲,你除了不覺得她淫蕩,還會覺得她風華絕代。激情與優雅,看似不能相容的兩種特質,卻活生生長融合在法國女星身上。但書是,如果你的修為是吳宗憲等級,你只會覺得她是「脫星」。台灣知道LV、CHANEL的人多,卻不太認識羅丹和雨果。 珍妮傑克遜露出一只乳房,全世界都在指責她猥瑣 ;蘇 菲瑪索在坎城也露出一只乳房,大家卻忙著上網下載珍藏!法國式的性感就是儘管裸露,卻不會讓人和「下流」聯想,即便她在電影中被男人征服,也無法折挫她骨 子裏的優越感。舒淇與夢露的外表滿足了男人的征服慾,所以性感。但法國女人和男人做愛,只因爲自己「想做愛」,與男人口味無關。她們不需特別裝扮,便可用 看似隨意搭配的服裝和無心一撇的眼神征服男人。她們既不打算像日本小女人用弱不禁風或些許受虐來取悅男人,也不同於美國大妞的熱辣舞孃與放浪形骸。除了拍 片,她們可以寫書、受邀講評、開口唱歌,甚至自己當起導演,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