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4-電影中的咖啡館史

我們想像一下這個場景:《第凡內早餐》中擺在奧黛麗赫本小姐面前的若不是一套精美絕倫的瓷器,而是普通的馬克杯,甚至是纸杯……相信一定有人會大叫:「不,絕對不行這樣!」是的,電影裡必須對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才能成就經典與優雅。有時候我們說愛電影,其實是愛上電影裡描繪的生活美麗細節。

關於咖啡館文化,深入的探討不是我的長項,但可以想像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電腦的年代裡,咖啡館提供了許多文人藝術家等創作的環境與會面點。咖啡館使原來上流社會封閉的沙龍生活走入街頭,在許多歐洲城市裡,它曾是市民可以自由聚會的公共社交場所,人們在這裡看報、辯論、玩牌、打桌球、聽音樂與組建各種社會團體,甚至1895年盧米埃兄弟首次將電影投射到大銀幕上,讓眾多人觀賞並公開收費,就是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的咖啡館(Grand cafe)。

咖啡做為—種飲料始於阿拉伯,威尼斯商人將其带回歐洲。世界第一家咖啡館的誕生地說法紛紜,大馬士革、麥加和伊斯坦堡都說自己第一。1645年,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出現在威尼斯。此後數十年間,釋放香氛的咖啡館招牌,在羅馬、巴黎、維也納相繼亮相,咖啡館以一種最不招搖張狂的姿態,安安靜靜地席捲歐陸。

咖啡剛進入歐洲時,許多保守神職人員認為,土耳其人和他們的黑色飲料是一種威脅,並稱之為「撒旦的傑作」。巴哈著名的「咖啡清唱劇」就是以此為背景,當中女主角熱愛喝咖啡,守舊的父親希望女兒可以戒掉,否則不准她出嫁。後來聰明的女孩不但找到如意郎君,還是位一樣喜歡喝咖啡的男子。樂曲最後,老祖母和母親也都愛上喝咖啡,全曲就在愉快的咖啡讚歌中結束。

17世紀末年,咖啡才開始被法國人了解,咖啡館對法國最大的影響就體現在法國大革命上,電影《悲慘世界》當中的起義者們就是在咖啡館裏策劃革命。當革命風潮過去之後,咖啡館才開始搖身變成藝術青年的聚集地。紀錄電影《畢卡索傳》和迷你影集《莫內和他的朋友們》裏,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馬特區咖啡館;另一頭拉丁區的咖啡館則是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最愛去的地方。

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設定背景在美好與輝煌的1920年代,全片充滿藝文創作者的浪漫與美學,畢卡索、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等人粉墨登場,他們聆聽爵士、品嘗美酒、欣賞短髮的迷人女郎漫舞,在煙霧間高談彼此的文化思想。電影當中出現的咖啡館很容易辨識,就是以動物標本裝飾聞名的 DEYROLLE 咖啡館。位於巴黎左岸的 DEYROLLE 藏身於 Rue du Bac 街上一排排的古董店與家具店之間,小小的玻璃入口處陳列著庭園用品,不仔細看便很容易擦身而過。

另一個坐落於左岸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更有歷史份量,是文藝名人沙特與海明威最常出沒的愛店。它與另一家赫赫有名的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只相隔了一條街區。早在1812年時,雙叟咖啡館並不是以咖啡館的模式經營,而是販賣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寶、布料以及中國的絲綢。店內坐著兩尊中國清朝人物木雕,在歐式宮廷建築風格下,更增添來自東方的神秘感。

雙叟咖啡館是許多知名導演最愛的拍攝場景,在許多電影中經常能看到其身影,早期有1959年侯麥的《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和1973年坎城費比西影評人獎的《媽媽和妓女》(La maman et la putain)曾在此取景,近期則有令人笑中帶淚的《逆轉人生》(The Intouchables, 2012)當中,迪斯在這裡第一次知道巧克力該有什麼口感,還有就是諾蘭的科幻大片《全面啟動》當中,李奧納多和艾倫佩姬第一次討論造夢時所坐的地方也是雙叟咖啡館。

說到蒙馬特區咖啡館,大家一定立馬想到《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裡面女主角的工作地點 Les Deux Moulins (雙磨坊咖啡館)。從小就喜歡幻想的艾蜜莉每天在咖啡館觀察客人,盡情發揮想像力。每次看到奧黛麗塔圖的微笑,我們似乎又再次回到那個明信片般的咖啡館裡。看過電影後去朝聖的台灣觀光客不在少數,結果發現哪裡的服務員都是嚴肅的老帥哥,沒有古靈精怪的靚女侍。

最離不開咖啡館的當然是浪漫愛情戲,李察林克特經典的《愛在...》三部曲裡,Jesse 和 Celine 可以說是在咖啡館裡告白與重燃愛苗。首部曲《愛在黎明破曉時》故事背景在維也納,在清晨時 Celine 與 Jesse 散步到了Café Sperl,Cillne做手勢假裝打電話給好友,述說的卻是他對Jesse的感受,接著Jesse也如法炮製(影迷可點選下面連結回味經典畫面);Café Sperl 完全有著一家維也納傳統咖啡館應有的樣子,歲月在它身上留下剛剛好的痕跡。其實維也納每間咖啡廳都有歷史,但這間一走進去,就有瞬間穿越到上個世紀的感覺,坐在裡面的百年椅子上,講話都不免矯情起來。
愛在黎明破曉時精彩片段

二部曲《愛在巴黎日落時》倆人終於重逢於莎士比亞書店,急欲了解彼此近況的 Celine 帶著 Jesse 走到她慣常去的咖啡館 Le Pure Cafe (純情咖啡館),那是一家位於11 區的街角咖啡館,由書店走到那兒其實有一段距離,Celine 點了一杯檸檬汁,而 Jesse 點了一杯咖啡。一個巴黎女人日常會去的小咖啡館,原來就是一處位於街角的小咖啡館,汲取三面陽光璀璨,明亮粉瑰麗牆面,非常一脈純情。

2016年伍迪艾倫的電影《咖啡‧愛情》背景則是1930年代的紐約,歷經大蕭條的禁酒時期後,當時紐約有幾十間炫目的俱樂部,有些有50人編制的管弦樂隊,每天晚上,穿著禮服的社會名流和名媛流連在格林威治村的爵士酒吧,或中城的傳奇場地,如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哈林區的142街及棉花俱樂部(Cotton Club)等。伍迪艾倫說:「那段時期始終令我著迷,那是紐約市史上最令人興奮的年代之一,生活充滿美好的劇院、咖啡館和餐廳,不管你身在何處,整座曼哈頓島都活耀著社交活動的夜生活。」

至於咖啡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於中國?早在近百年前,老上海十里洋場風月繁華,已然是咖啡館的天下。一九二、三零年代的南京路、霞飛路上,每走幾步就有一家裝潢考究的咖啡館,門楣上飾著洋氣的名字:沙利文、起士林、馬爾斯……看起來和倫敦、巴黎的咖啡館別無二致,在當時的上海,無疑是最摩登的所在。有一間咖啡館依舊讓老上海人無限懷念,它曾出現在李安的電影《色戒》裡,那就是凱司令咖啡館,它的小壺咖啡加栗子蛋糕,曾是許多老上海人心中的黃金組合 。在咖啡館裡王佳芝因為收到「鴿子蛋」戒指而動容,暗示易先生逃走,讓一場暗殺計劃破了局。

凱司令創始於1928年,有一說店名意為紀念北伐軍勝利凱旋,並暗喻在商業競爭中長盛不衰。它的地理位置遠離外灘而在公共租界西端的靜安寺路西摩路口,不僅是一個適合暗殺行刺的地點,更是租界秩序的灰暗地帶,因此張愛玲挑選這裡做為男女主人公相約的地點。

電影中出現的咖啡館場景不勝枚舉,也常常成為影迷後來朝聖觀光的不二選項,光是近年台灣電影中就有《第36個故事》的朵兒咖啡館、九把刀的 《等一個人咖啡》,還有藤井樹的《六弄咖啡館》先後成爲台北文青的潮地。好萊塢文藝名片《電子情書》中的咖啡館 Cafe Lalo也因電影而成為紐約觀光勝地。

最後岔題分享一個電影冷知識,舞壇一代宗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有舞作《穆勒咖啡館》以咖啡館為名,阿莫多瓦的電影《悄悄告訴她》裡的芭蕾舞片段正是《穆勒咖啡館》,而裡面的演出者是由碧娜.鮑許親自演出!另一齣加拿大法語片《花神咖啡館》也以咖啡館為名,但是電影與咖啡一點關係也沒有,它是一首歌名 。

聽歌:《花神咖啡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