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8-電影中的離婚史



2001年的港產賀歲片《鍾無艷》裡梅艷芳反串昏君齊宣王,成日沉迷於「夏迎春」張柏芝的美色,而對於右眼有塊紅斑的「鍾無艷」鄭秀文嫌棄不已,然而鍾無艷才是付出真愛並能輔佐齊宣王國事的賢妻。一次又一次,無艷始終無悔,齊宣王也不改其性。直到六國圍攻齊國時,無艷在外領軍殺敵,齊宣王、迎春與六國君王打麻將,將無艷當做籌碼也輸了出去,無艷終於死心了...

鍾無艷問:我要休王上有什麼程序?

齊國宰相晏嬰說:「離婚有三種裡由。」

「怒衝衝」→「只是一時之氣,並不是真的想要離開」。 
「恨綿綿」→「就是愛意全消,只剩悔恨,機會渺茫」。 
「淡淡然」→「就是毫無感覺,心灰意冷,覆水難收」。 

鍾無艷選了第三個理由。

劉向《列女傳》與《晏子春秋》裏頭都有紀載醜女鍾無艷(原名:鍾離春)向齊宣王自薦成為王后的故事,史上可能真有其人,但若講到要休夫,還是休王上,那就有待商榷了 。

我們倒是經常在電影、電視裏頭看到一些「休妻」的情節,聽到老公對著即將被休掉的老婆說:「你犯下了七出之條!」,只要講到這一句,好像很容易可以休妻。古代真的可以隨便就休妻嗎? 到底「七出之條」是甚麼?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定的社會等級和標準,正妻和小妾,生下孩子也有嫡有長,長幼有序,構成了基本的封建底層制度基礎。

七出指的是不孝順(公婆)、無子、姦淫 、忌妒、有惡疾 、口多言、與偷盜。但是中國古代休妻制度除了有七出,後面還有「三不出」來保障女性的權益。一是有所娶無所歸,女方若父母已不在人世,沒有娘家可回,不能隨便休妻。二是與更三年喪。是指妻子已經為公婆守過三年孝,也不能隨便休。三讓人最有感,是先貧賤後富貴。是指丈夫娶妻時候很窮,而後來發達了,看不上原配妻子想要休妻,這樣是不可以的。不過中國古代人治色彩濃重,法律觀念薄弱,所謂的七出三不出,聽聽就好。

其實翻閱古籍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婚姻結構還不嚴密時,離婚再婚相當自由,所謂「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中國古代的離婚者,名氣最大的當屬孔老夫子,但其離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備受爭議。但孔子周遊列國不回家的行徑與「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言論,多少也道出孔氏夫妻不睦的事實。而曾子與班超都曾經休妻,則是古書上有紀錄之事。

離婚的風氣在自由唐朝最盛,夫婦分手講求好聚好散。有歷史學家統計了唐朝公主的離婚率,結果發現其中離婚再嫁的不在少數,總數198位的公主,有過婚史的164位,其中有再婚、離婚史而被記載下來的28位,接近20%。其後則有宋朝女詩人李清照告發丈夫趙明誠使用暴力的合法離婚事件在青史留名。



這樣的超穩定結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出現變化,維新派人士對於傳統婚姻觀念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五四運動時「自由戀愛」與「自由婚姻」的觀念開始大量被討論,舊時代婚姻的傳統被沖擊的搖搖欲墜。末代皇妃文繡跟溥儀的離婚案件轟動一時,而徐志摩與張幼儀的事件更是成為一代公案。在電影《末代皇帝》當中飾演文繡的是鄔君梅,一個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代表。她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天迎娶入宮,原來只是一個沒落封閉的滿清貴族,但是後來接受了新的知識和觀念,意識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終於爭取到和溥儀離婚,迎來了自己的自由。

若要我選個最佳的「離婚電影」,我應該會選擇日本的《投靠女和出走男》。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離婚率很高,再婚的人也不少。根據現存的正確記錄,在愛媛縣的三十二名宇和島藩士之中,四成的人有離婚經驗。「結婚是一輩子的事」這種觀念開始於明治維新。話說回來,男權時代還是休妻的多,婦女主動離的少。江户時代的女性如果無法忍受婚姻生活,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到鐮倉投奔德川家康支持的東慶寺,前來投靠的女人只要在此修業兩年就會重獲自由身 。因此,東慶寺又被稱之為緣切寺。

電影故事以幾個身不由己的可憐女人故事為經,時代潮流演變為緯,巧妙點描出幕府統治末年的鎖國制度、武士沉淪與商人崛起、幕府財政波動與禁奢等社會現象,即便你對日本史認識不深也不會無法消化。東慶寺裡幾個宛如秋水的女人們個個鮮明,從逆來順受的巧手女鐵匠變成一個自信堅強的阿茹,為愛離家最後徒花般凋零的阿吟,满腔仇恨最後坦然釋懷雲游天下的女武士阿悠,甚至篤信西洋宗教卻躲藏寺廟內的女尼法秀,每個女人身上都有時代留下的印記,也都有男人留下的蹂躪疤痕 。

在西方社會裡,不論古今,離婚從來不是一件大事,從一而終才是稀奇,比較值得我們探討的當屬伊斯蘭與印度社會,而在中東及印度電影中提及婚姻問題的電影也確實不少。2009年的伊朗電影《海灘的那一天》(About Elly)透過一場溺水意外,揭發了伊斯蘭社會女性地位的卑微處境。電影中的人物是一群受過教育、有着不錯職業的伊朗中產階級,他們開車來到海邊,享受着度假的休閒時光。這與過往伊朗电影的題材有很大的差異性,充滿了現代感。女主角伊莉看起來神秘,朋友透過聯誼想幫她介紹男友,但她始終鬱鬱寡歡,原來她背著未婚夫去相親,這在穆斯林的價值觀裡可是莫大的罪行。

2011年的伊朗電影《分居風暴》講的是假離婚,想給女兒更好成長環境的希敏,幾番要求結褵14年的老公納德一起移居國外,然而納德以照顧年邁還有失智症的父親為由拒絕,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法官聽完兩人各自表述後,認定兩人婚姻其實還有轉圜的餘地,因此駁回希敏離婚的請求。隨後分居的兩人只好請來女幫傭協助照料老人,沒想到因此引發一連串意外,也讓觀眾跟著層層剝開伊斯蘭文化內涵及風土民情。電影的ending收尾在離婚法庭要決定女兒的歸屬,法官請父母離開,說要尊重女兒的看法,但沒告訴觀眾她到底選了誰?

2015年台北電影節播映了一部以色列電影《離婚風暴》(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em),電影從頭到尾都是法庭戲,告訴你宗教法律下的荒誕和無能。Viviane是一位單純想離婚的婦女,但老公始終不肯放手,男方以不出席的手段不斷拖延,讓她飽受精神的折磨和司法的宕延。雖然五年之後女主終於贏得訴訟,卻輸掉對愛情的嚮往與五年的光陰。電影中真正的諷刺對象則是保守的猶太教及以色列當地的民事婚姻法,讓我們看到以色列女性婚姻的悲哀。

就在2017年5月有一則外電新聞,說印度最高法院開始裁量伊斯蘭教一個爭議性習俗的適法性,那就是男子只要複誦「離婚」一詞3次,就能馬上休掉妻子。隨著越來越多男性透過信件、Skype及WhatsApp通訊軟體休妻,這項慣例已被嚴重質疑,若干在此慣例下遭到離棄的女性已向最高法院請願,要求廢除這項慣例。 具有印度5大宗教背景的5名法官將裁量此案,並可望在月內作出判決。這5大宗教分別是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及祆教,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雖然說西方社會離婚不是一件大事,但從1989年《玫瑰戰爭》(The War Of The Roses)到1995年引發離婚狂潮的《麥迪遜之橋》,再從2003年的《托斯卡尼豔陽下》到2010年上演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也多少可以看出社會的脈動。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到鼓勵追求人生真愛,再從鼓勵女人勇敢離開家庭到決定踏上旅程探尋自我,其中有著時代觀念的進步軌跡。

相愛是藝術,相處是技術,發酵好的婚姻會是一罈美酒,時間越長越濃醇,如果發酵不好,就會成了酸掉的泡菜。這時候可能要選看日本的《家族真命苦》,探討熟年離婚的問題。人是矛盾的動物,總是投入了一張網然後開始羨慕起網外的生活。沒有最好的婚姻制度,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必須學習這一堂課,這時候就推薦觀賞麥克·李的《又一年》(Another Year),看看人家平凡的夫妻,如何能白頭偕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法蘭西式的性感

當然要談談法國女人。羊男沒有特別鍾情法國電影,但心儀的女星卻清一色是法國女人,所以當影評家大談法國電影流派和語言時,我還沒此功力,只能在此說說道道法國女人。我把最喜歡的女星排了名,第一是蘇菲瑪索(Sophie Marcheau),其他都是第二: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這個排名純粹是個人感覺,但肯定的是,喜歡的不只我一人。 媒體常說法國女人「性感」,但法國電影中的「美女」不一定美在面孔上,但卻美在氣質和骨髓裏;她們的長相可以大相逕庭,性格也可以天差地遠。其實對「性感」 的認知因人而異,人們容易領會的是夢露式的性感,但對於法國女星多少心存迷惑。直到某天看到舒淇的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原話大意是:「男人之所以認為她性感,是因爲覺得可以把她哄上床。」男人對女人一向不負責說真話,只負責說童話。張愛玲在《紅玫瑰和白玫瑰》也寫過類似的話:「嬰兒的頭腦與成熟的婦人的美是最具誘惑性的聯合」。 但法國女人顯然只展示美好的胴體,卻不負責展示嬰兒頭腦。法國電影中的性愛描寫直接而不浪漫,少接觸的國人反而會不習慣。例如《親密》中男女主角每周三見面,一句話不說就做愛,連姓名都不問;《烈火情人》裡畢諾許接近蕩婦的行為,和男友之父做愛;但奇怪的是,她在銀幕上覆雨翻雲,你除了不覺得她淫蕩,還會覺得她風華絕代。激情與優雅,看似不能相容的兩種特質,卻活生生長融合在法國女星身上。但書是,如果你的修為是吳宗憲等級,你只會覺得她是「脫星」。台灣知道LV、CHANEL的人多,卻不太認識羅丹和雨果。 珍妮傑克遜露出一只乳房,全世界都在指責她猥瑣 ;蘇 菲瑪索在坎城也露出一只乳房,大家卻忙著上網下載珍藏!法國式的性感就是儘管裸露,卻不會讓人和「下流」聯想,即便她在電影中被男人征服,也無法折挫她骨 子裏的優越感。舒淇與夢露的外表滿足了男人的征服慾,所以性感。但法國女人和男人做愛,只因爲自己「想做愛」,與男人口味無關。她們不需特別裝扮,便可用 看似隨意搭配的服裝和無心一撇的眼神征服男人。她們既不打算像日本小女人用弱不禁風或些許受虐來取悅男人,也不同於美國大妞的熱辣舞孃與放浪形骸。除了拍 片,她們可以寫書、受邀講評、開口唱歌,甚至自己當起導演,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