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1-電影中的師生戀史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楊過說:「世人都反對我和姑姑在一起,為什麼姑姑做了我的師傅就不能做我的妻子,我偏要姑姑既做我的師傅,又做我的妻子!」

電影中的師生戀似乎總是伴隨著美好的青春與想像,全世界那麼多同性戀、黃昏戀、忘年戀,為什麼容不下師生戀?這個議題在最近呆丸國少數補教名師「右肩」出現問題後,加上天天搶新聞的法國新總統馬克宏老少配,沸沸揚揚的。

1984年有部經典三級片《唐朝豪放女》很紅,畫面很美、很「濃烈」,拿下金馬獎美術設計獎,也是女星夏文汐的從影代表作。魚玄機是一位詩寫得很好的道姑,道姑也豪放,跟修女也瘋狂一樣具有戲劇衝突性。魚玄機幼時在父親精心調教下,七歲就能寫詩,外號「詩童」。父親早逝後與母親搬到平安里,當時的紅燈區,出於好奇的溫庭筠跑來看她後驚為天人,不僅教她作詩,還資助其家庭生活。

溫庭筠此時46歲,魚玄機14歲,差不多可以當她爺爺,但從倆人傳世詩詞可以感受到小羅莉明顯戀上老歐巴,師徒用詩詞傳情搞到世人皆知:魚玄機寫《早秋》,溫庭筠用《早秋山居》相和;男寫《晚坐寄友人》,女用《冬夜寄溫飛卿》應答,搞到老詩人出現名譽危機,不得已將徒弟推給當朝狀元李億做妾。李億後來因元配壓力休妾,溫庭筠繼續和她搞曖昧,最後在溫離世後,魚玄機在道觀大開艷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蕩婦。

這大概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被公認的師生戀,其實可能只是柏拉圖式戀情。在尊師重道的年代裡,老師可是活生生的聖人。古代的師生戀,正史沒有,野史沒有,連戲曲小說都沒有。其主要原因是古代學堂不招女生,女人基本沒有就學機會,就算書香門第請了家庭教師,多半年齡差距很大,不易擦出火花,直到民國五四運動後才遍地開花。蔡元培與周峻、魯迅與許廣平、沈從文與張兆和、徐悲鴻與孫多慈都是此時期廣為周知的案例。

台灣第一部師生戀電影應該是瓊瑤的《窗外》,寫她與高中老師的初戀,這段年齡差距達20歲的師生戀遭到所有人的反對,特別是她因高考落榜、愛情挫敗而自殺,勃然大怒的母親跑到學校理論,最終老師被解聘,兩人勞燕分飛,後來彼此也都沒有勇氣再見面。

1973年電影開拍,由林青霞主演,瓊瑤母女因此產生嚴重矛盾,氣得母親躺在床上幾天不吃不喝,瓊瑤只好向法院遞狀阻止電影拍攝。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瓊瑤同意八十年代公司續拍《窗外》,但不同意在台灣公演。電影版本也諱於當時社會顧忌,抹去母親的行為及教育當局的推波助瀾。結果故事變成一個不幸的老男人被一個善變的女人毀掉,只是告訴大家什麼叫做人言可畏!

《花千骨》告訴我們師生戀沒有好下場;楊過喜歡師父小龍女被認為是「武林敗類」,郭靖說:「我寧可你死了,也不願你做壞事!」;袁枚也因為收了幾十個女徒弟,差點被口水淹死,連老好人劉羅鍋都準備要參死他。師生戀一直處於輿論漩渦中心的危險性自古皆然,究其原因,不是年齡的差距,而是權力關係的不對等。當權力關係和性關係混在一起時,確實有其危險性。戀愛中的老師,能做到一視同仁嗎?即使在自由開放的歐美各國,看待師生戀這事也如洪水猛獸,至少在十九世紀之前是這樣的。

歐美女性開始受大眾教育、走出家庭約莫始於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之後。(至少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之後,否則西方言情女王簡.奧斯汀的作品不會對師生戀付之闕如)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大量工廠興起需要人力,現代醫療普及讓人類壽命延長,連年區域戰爭大量男性戰死沙場,自由戀愛也自始勃興取代媒妁之言。在此之前,西方知識傳播的支柱主要是宗教團體。

1988年有部英國電影《天堂竊情》(Stealing Heaven),故事根據古代西方最有名氣的師生戀改編,講述十二世紀法國神學家皮埃爾•亞伯拉(Pierre Abélard,1079-1142)與女學生哀綠綺思間的愛情故事。亞伯拉在巴黎主教座堂擔任講師時,愛上教士富爾貝爾的十七歲侄女哀綠綺思。這對戀人雙雙逃往布列塔尼秘密結婚、生子。後來哀綠綺思為了他的前途而否認這樁婚姻,反而遭到外人誤會,她的叔父於是雇用一群混混動用私刑,閹割了亞伯拉。

哀莫大於心死的亞伯拉當了修士後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的重要思想家,試圖解決不少神學問題。哀綠綺思則留在阿讓特依修道院成了一名修女,此修道院後來成了許多畫家的靈感天堂,例如莫內的《阿讓特依的罌粟花田》。此後的廿多年間兩人不再見面,但一直有書信往來,在那些遺留至今的文字裡,哀綠綺思毫不掩飾他對亞伯拉的愛情,始終忠誠不曾改變。後人感動於兩人的愛情,將其合葬於聖靈修道院,成了知名觀光景點。

十九世紀肇始,感性多情藝術家們的愛情故事成了紀錄師生戀歷史的最佳印記。音樂家們也是凡夫俗子血肉之軀,那股原始的情慾或許正是驅動著它們孜孜不倦的前進動力。當愛情來敲門時,他們用琴鍵敲出了靈光乍現的音符,成就了許多傳奇般的愛情故事與話題。

1994年電影《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以樂聖之死開篇,倒敘他生前與三位女性的情史,用偵探電影的手法,探究倒底誰是他永遠的愛人?其中一位茱莉艾塔就是貝多芬(1770-1827)的學生,當年32歲的他曾為17歲的她寫了首充滿愛意的《月光》奏鳴曲。

2009年電影《琴戀克拉拉》(Beloved Clara)講的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三角戀情。克拉拉八歲起跟著十八歲的舒曼(1810-1856)學琴,為談師生戀不惜與父親反目,二十五歲時跟老師修成正果。舒曼的貧窮學生布拉姆斯(1833-1897)小克拉拉十四歲,對師母日久生情,愛到不可自拔。克拉拉酷愛男人的才華,因為她自己也是音樂天才,所以這些男人都必須超越她。

著名雕塑家羅丹(1840-1917)是師生戀慣犯,1988年電影《羅丹與卡蜜兒》(Camille Caudel)根據卡蜜兒.克勞黛傳記改編,卡蜜兒在19歲的那一年認識43歲的羅丹,師生倆人差了24歲,她的才華深深吸引著羅丹,也激發出羅丹強大的創作力。與卡蜜兒相戀的十五年間,羅丹的創作從取材嚴肅和保守,活脫脫地轉變成充滿情慾張力,肉體與靈體如此相融交纏,像是吻等作品。倆人既是情侶、工作上的夥伴同時也是競爭對手,這種複雜又對立性的關係,讓卡蜜兒深受其苦,最終她不甘只是羅丹的情人,卻在兩人分手後因精神疾病被送往療養院終老。

這時期的師生戀案例實在多如牛毛,除了以上被改編為電影的故事之外,巴爾托克的兩任妻子都是他的學生,李斯特愛上學生卡洛琳,柴可夫斯基則娶了以自殺要脅的學生。可見學生對老師的幻想從來沒有停過,在情竇初開的清純年齡裡,很多學生都對自己喜歡的老師充滿崇拜,更多的社會經驗與閱歷,讓老師顯得魅力十足,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獲得學生的信任、依賴,乃至愛慕。

1995年的瑞典電影《教室別戀》(All Things Fair)以中年女教師與少年學生之間的性愛、愛情與戰爭兩個場景的來回穿梭,青春期的男孩用其特有的敏感學習性愛與情愛,並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關注世界。2006年英國電影《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裡十五歲的男學生慇勤求教於美術老師凱特白蘭琪,最終越界放肆,當孤獨單身的資深教師茱蒂丹契抓到兩人把柄後,綿綿春雨開始變成失控的狂風暴雨。戲裡面凱特布蘭琪的老公當年也是她的老師,宛如應驗現世報。

影史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師生戀電影最多人選2001年法國電影《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大導麥可.漢內克催生出一個性壓抑又控制狂的變態女鋼琴家伊莎貝.雨蓓,空前囊括坎城影展三大獎,但因某些場景過於扭曲變態,很多人被嚇壞了。男女主角兩人因道德與理智幾度分手,但心中慾念仍然不斷來誘惑糾纏,將師生戀中的愛情權力矛盾關係演繹到極致。

不是每一個老師都叫布麗吉特,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如馬克宏那般幸運,也不是每段師生戀都如他們那般沒有算計,至少呂安妮就不是。作為一個成年人、觀眾,我們也許可以輕鬆調侃法國總統的師生戀,但對於中學生未成年人來說,師生戀是不應該被讚美和鼓勵,它帶來的傷害遠比浪漫要沉重許多。

講不完的地方大家可以繼續找電影來看,香港有《男人四十》、台灣有《寒蟬效應》、韓國有《記憶中的風琴》、日本要看《魔女的條件》,法國也還有一部虐戀型的《白色婚禮》。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寫著:「『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或許這正是林奕含留給我們的最大警示,對於性知識教育隱晦的台灣,假道學的社會環境成就了畸戀的溫床。廣義的「性教育」應包括自我性別認同、如何表達自己情感與保護自己身體,還有愛情等種種議題 。「房思琪們」是父權世界下的悲劇產物,缺乏性別平等教育、物化女性的結果,才會製造出無數個房思琪和狼師。

那些年被禁忌的師生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8電影筆記56-(重看)美國《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由於想看看冰島的風光,與家人重溫了《白日夢冒險王》,沒想認真再次寫影評,就來認真分享一下電影冷知識: (1)電影中華特米提到過格陵蘭、冰島、尼泊爾與阿富汗,但其實這些外景全部都是在冰島拍攝。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中的冰島美景 (2)原著早在 1939 年發表,只有短短 2,000 多字,主角已婚,也不在雜誌社上班。 (3)原著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1947年,當年的製作人是Samuel Goldwyn。2013年版的電影製作人John Goldwyn,是原製作人的孫子,他原先屬意的主角人選其實是金凱瑞。 (4)華特從直升機跳進海裡時,遇到了鯊魚的攻擊,這麼冷的水溫,真的有鯊魚嗎?確實有一種叫小頭睡鯊的深海鯊魚可以存活,別名格陵蘭鯊,壽命可以長達400,但一生中浮出海水面次數可能不到五次。 (5)華特從船上得知攝影師Sean已經轉戰冰島之後,隔天就從格陵蘭到了冰島,兩地有那麼近嗎?的確很近,從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飛雷克雅未克只要三個多小時,比挪威還近。 (6)片中的呼叫「湯姆少校」那首歌的歌名是「Space Oddity」,有許多種版本,大衛鮑伊版比較常見。 (7)知名卡通人物史奴比(Snoopy)就是以華特米堤(Walter Mitty)作為個性範本的可愛米格魯。 (8)片中主角和主管在搶奪的那隻強力橡皮娃娃原文是「Stretch Armstrong」,谷歌一下應該到處都可以買到。 (9)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領地的最大城市,不會只住了8個人,那裡實際有1.7萬人口。 (10)現實中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紙本版在2000年5月就停刊了,他的封面是醬的: 至於手機訊號那麼強與火山爆發死裡逃生兩案,我就不與置評了!最後祝大家:別停止做夢,更別停留在夢裡。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