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楊過說:「世人都反對我和姑姑在一起,為什麼姑姑做了我的師傅就不能做我的妻子,我偏要姑姑既做我的師傅,又做我的妻子!」
電影中的師生戀似乎總是伴隨著美好的青春與想像,全世界那麼多同性戀、黃昏戀、忘年戀,為什麼容不下師生戀?這個議題在最近呆丸國少數補教名師「右肩」出現問題後,加上天天搶新聞的法國新總統馬克宏老少配,沸沸揚揚的。
1984年有部經典三級片《唐朝豪放女》很紅,畫面很美、很「濃烈」,拿下金馬獎美術設計獎,也是女星夏文汐的從影代表作。魚玄機是一位詩寫得很好的道姑,道姑也豪放,跟修女也瘋狂一樣具有戲劇衝突性。魚玄機幼時在父親精心調教下,七歲就能寫詩,外號「詩童」。父親早逝後與母親搬到平安里,當時的紅燈區,出於好奇的溫庭筠跑來看她後驚為天人,不僅教她作詩,還資助其家庭生活。
溫庭筠此時46歲,魚玄機14歲,差不多可以當她爺爺,但從倆人傳世詩詞可以感受到小羅莉明顯戀上老歐巴,師徒用詩詞傳情搞到世人皆知:魚玄機寫《早秋》,溫庭筠用《早秋山居》相和;男寫《晚坐寄友人》,女用《冬夜寄溫飛卿》應答,搞到老詩人出現名譽危機,不得已將徒弟推給當朝狀元李億做妾。李億後來因元配壓力休妾,溫庭筠繼續和她搞曖昧,最後在溫離世後,魚玄機在道觀大開艷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蕩婦。
這大概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被公認的師生戀,其實可能只是柏拉圖式戀情。在尊師重道的年代裡,老師可是活生生的聖人。古代的師生戀,正史沒有,野史沒有,連戲曲小說都沒有。其主要原因是古代學堂不招女生,女人基本沒有就學機會,就算書香門第請了家庭教師,多半年齡差距很大,不易擦出火花,直到民國五四運動後才遍地開花。蔡元培與周峻、魯迅與許廣平、沈從文與張兆和、徐悲鴻與孫多慈都是此時期廣為周知的案例。
台灣第一部師生戀電影應該是瓊瑤的《窗外》,寫她與高中老師的初戀,這段年齡差距達20歲的師生戀遭到所有人的反對,特別是她因高考落榜、愛情挫敗而自殺,勃然大怒的母親跑到學校理論,最終老師被解聘,兩人勞燕分飛,後來彼此也都沒有勇氣再見面。
1973年電影開拍,由林青霞主演,瓊瑤母女因此產生嚴重矛盾,氣得母親躺在床上幾天不吃不喝,瓊瑤只好向法院遞狀阻止電影拍攝。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瓊瑤同意八十年代公司續拍《窗外》,但不同意在台灣公演。電影版本也諱於當時社會顧忌,抹去母親的行為及教育當局的推波助瀾。結果故事變成一個不幸的老男人被一個善變的女人毀掉,只是告訴大家什麼叫做人言可畏!
《花千骨》告訴我們師生戀沒有好下場;楊過喜歡師父小龍女被認為是「武林敗類」,郭靖說:「我寧可你死了,也不願你做壞事!」;袁枚也因為收了幾十個女徒弟,差點被口水淹死,連老好人劉羅鍋都準備要參死他。師生戀一直處於輿論漩渦中心的危險性自古皆然,究其原因,不是年齡的差距,而是權力關係的不對等。當權力關係和性關係混在一起時,確實有其危險性。戀愛中的老師,能做到一視同仁嗎?即使在自由開放的歐美各國,看待師生戀這事也如洪水猛獸,至少在十九世紀之前是這樣的。
歐美女性開始受大眾教育、走出家庭約莫始於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之後。(至少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之後,否則西方言情女王簡.奧斯汀的作品不會對師生戀付之闕如)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大量工廠興起需要人力,現代醫療普及讓人類壽命延長,連年區域戰爭大量男性戰死沙場,自由戀愛也自始勃興取代媒妁之言。在此之前,西方知識傳播的支柱主要是宗教團體。
1988年有部英國電影《天堂竊情》(Stealing Heaven),故事根據古代西方最有名氣的師生戀改編,講述十二世紀法國神學家皮埃爾•亞伯拉(Pierre Abélard,1079-1142)與女學生哀綠綺思間的愛情故事。亞伯拉在巴黎主教座堂擔任講師時,愛上教士富爾貝爾的十七歲侄女哀綠綺思。這對戀人雙雙逃往布列塔尼秘密結婚、生子。後來哀綠綺思為了他的前途而否認這樁婚姻,反而遭到外人誤會,她的叔父於是雇用一群混混動用私刑,閹割了亞伯拉。
哀莫大於心死的亞伯拉當了修士後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的重要思想家,試圖解決不少神學問題。哀綠綺思則留在阿讓特依修道院成了一名修女,此修道院後來成了許多畫家的靈感天堂,例如莫內的《阿讓特依的罌粟花田》。此後的廿多年間兩人不再見面,但一直有書信往來,在那些遺留至今的文字裡,哀綠綺思毫不掩飾他對亞伯拉的愛情,始終忠誠不曾改變。後人感動於兩人的愛情,將其合葬於聖靈修道院,成了知名觀光景點。
十九世紀肇始,感性多情藝術家們的愛情故事成了紀錄師生戀歷史的最佳印記。音樂家們也是凡夫俗子血肉之軀,那股原始的情慾或許正是驅動著它們孜孜不倦的前進動力。當愛情來敲門時,他們用琴鍵敲出了靈光乍現的音符,成就了許多傳奇般的愛情故事與話題。
1994年電影《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以樂聖之死開篇,倒敘他生前與三位女性的情史,用偵探電影的手法,探究倒底誰是他永遠的愛人?其中一位茱莉艾塔就是貝多芬(1770-1827)的學生,當年32歲的他曾為17歲的她寫了首充滿愛意的《月光》奏鳴曲。
2009年電影《琴戀克拉拉》(Beloved Clara)講的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三角戀情。克拉拉八歲起跟著十八歲的舒曼(1810-1856)學琴,為談師生戀不惜與父親反目,二十五歲時跟老師修成正果。舒曼的貧窮學生布拉姆斯(1833-1897)小克拉拉十四歲,對師母日久生情,愛到不可自拔。克拉拉酷愛男人的才華,因為她自己也是音樂天才,所以這些男人都必須超越她。
著名雕塑家羅丹(1840-1917)是師生戀慣犯,1988年電影《羅丹與卡蜜兒》(Camille Caudel)根據卡蜜兒.克勞黛傳記改編,卡蜜兒在19歲的那一年認識43歲的羅丹,師生倆人差了24歲,她的才華深深吸引著羅丹,也激發出羅丹強大的創作力。與卡蜜兒相戀的十五年間,羅丹的創作從取材嚴肅和保守,活脫脫地轉變成充滿情慾張力,肉體與靈體如此相融交纏,像是吻等作品。倆人既是情侶、工作上的夥伴同時也是競爭對手,這種複雜又對立性的關係,讓卡蜜兒深受其苦,最終她不甘只是羅丹的情人,卻在兩人分手後因精神疾病被送往療養院終老。
這時期的師生戀案例實在多如牛毛,除了以上被改編為電影的故事之外,巴爾托克的兩任妻子都是他的學生,李斯特愛上學生卡洛琳,柴可夫斯基則娶了以自殺要脅的學生。可見學生對老師的幻想從來沒有停過,在情竇初開的清純年齡裡,很多學生都對自己喜歡的老師充滿崇拜,更多的社會經驗與閱歷,讓老師顯得魅力十足,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獲得學生的信任、依賴,乃至愛慕。
1995年的瑞典電影《教室別戀》(All Things Fair)以中年女教師與少年學生之間的性愛、愛情與戰爭兩個場景的來回穿梭,青春期的男孩用其特有的敏感學習性愛與情愛,並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關注世界。2006年英國電影《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裡十五歲的男學生慇勤求教於美術老師凱特白蘭琪,最終越界放肆,當孤獨單身的資深教師茱蒂丹契抓到兩人把柄後,綿綿春雨開始變成失控的狂風暴雨。戲裡面凱特布蘭琪的老公當年也是她的老師,宛如應驗現世報。
影史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師生戀電影最多人選2001年法國電影《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大導麥可.漢內克催生出一個性壓抑又控制狂的變態女鋼琴家伊莎貝.雨蓓,空前囊括坎城影展三大獎,但因某些場景過於扭曲變態,很多人被嚇壞了。男女主角兩人因道德與理智幾度分手,但心中慾念仍然不斷來誘惑糾纏,將師生戀中的愛情權力矛盾關係演繹到極致。
不是每一個老師都叫布麗吉特,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如馬克宏那般幸運,也不是每段師生戀都如他們那般沒有算計,至少呂安妮就不是。作為一個成年人、觀眾,我們也許可以輕鬆調侃法國總統的師生戀,但對於中學生未成年人來說,師生戀是不應該被讚美和鼓勵,它帶來的傷害遠比浪漫要沉重許多。
講不完的地方大家可以繼續找電影來看,香港有《男人四十》、台灣有《寒蟬效應》、韓國有《記憶中的風琴》、日本要看《魔女的條件》,法國也還有一部虐戀型的《白色婚禮》。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寫著:「『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或許這正是林奕含留給我們的最大警示,對於性知識教育隱晦的台灣,假道學的社會環境成就了畸戀的溫床。廣義的「性教育」應包括自我性別認同、如何表達自己情感與保護自己身體,還有愛情等種種議題 。「房思琪們」是父權世界下的悲劇產物,缺乏性別平等教育、物化女性的結果,才會製造出無數個房思琪和狼師。
那些年被禁忌的師生戀
那些年被禁忌的師生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