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以來的愛情電影,不是用完即丟的黃色罐頭笑料,就是拿漸離浪漫年齡的大牌卡司來騙電影票房,當中只有《王牌冤家》、《愛在日落巴黎時》這兩部深深觸動我內心情感。本以為黃舒駿多年前那首《戀愛症候群》早已道盡「戀愛」這種「Fever」的一切,現在回想起來,尤其在看完並咀嚼本片後,才赫然領悟,這部片不只是男主角個人的小小悲劇,而是男女眾生相的愛情活教材,必須承認:「關於愛情,我們所知太少!」就像年紀漸長以後,每看Woody Allen和Eric Rohmer的電影,領悟都會更上一層樓或有所不同。我現今所領悟到的是:愛情是一種想像力。而愛情的消逝則往往是因為想像力的消失所致。
《戀夏500日》不是戀人絮語(片頭不就標明著「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但確實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它很像是酒醉男人的獨白叫囂,幼稚卻很可愛,卻好在感性而不失細膩。它妙在讓人勾起了不少回憶,有點感傷酸澀,卻又能對未來充滿希望,甚至想從沙發起來跟人辯論愛情,特別是那些自詡為文青的人們。不能否認我也是其中一員,於是我也開始叨叨絮語…
你是否想起了那個(賤)人,莫非她又找上了你?你曾經迷戀她的一顰一笑,揣測她的字裏行間,大肆收集她熱愛的音樂與書籍,然後刻意製造兩人相遇的機會,陪她看你原本看的電影與戲劇,保留她所寫給你的隻字片語,心甘情願地幫她跑腿,精心策劃某些有意義的日子,迷戀她復古而不時尚的裝扮,更永遠記住他曾唱給你聽的歌曲。
你明知自己不是她「那個對的人」,只是她當下需要陪伴的對象(男2號/備胎?) ,但你還是有所期待。人家也沒有欺騙你,是你自己甘願跳下去,正如前方有雷,看到了還是踩過去。她注意你,你喜上眉梢;打電話給你,就雀躍不已;她來找你,你就晴空萬里;她一轉身離去,你就如遭雷劈。你以為這就是愛情,她卻輕描淡寫說:朋友而已。於是你開始欲擒故縱,以為耗下去總有一天她懂你心意。她卻在某個你以為感情穩固的幸福晚餐裏,盯著你訴說如果能朋友一直當下去,才是友誼能長久的真正道理。
你不想讓周遭朋友嘲笑睥睨,開始假裝若即若離、對她愛理不理,她卻來去自如轉身遠離。你開始渾噩過著日子,沒有作夢也死不掉,企圖振作卻提不起勁,怨天怨地更怨自己。更糟糕的是,倘若她那天回頭找你,搞不好你還哭哭啼啼。你的情傷好了沒不太確定,直到某天帶著新伴侶,在曾經兩人常去的咖啡館裏偶遇。你不明白她身邊那個男人比你強在哪裡,還在忍著痛苦不已,她卻跑來摸摸你的頭說,這一陣子你都在哪裡,本來結婚還打算邀請你!你要說什麼呢?「Hey,我曾經喜歡你!」,還是,「Love is a bitch,你給我滾回去!」
但是當你走過這一切,回憶起那些你們共同渡過的日子裏,無論是情竇初開的曖昧時光、還是繽紛相處的甜蜜過程,都值得一一回味。你反而開始感謝起她曾經贈予你的一切,更教會你理解愛情。愛情本來就無命定,感情也沒有對錯問題,只是有時還是需要點機運。任何人都可能專情,卻一下又花心。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感謝每段愛情曾經帶來的成長。不過要提醒的是,愛情要積極追求是真道理。Hey, Let it be。再難過的坎,終究也會跨過去..............
本片導演Marc Webb拍MV出身,視覺影像拼貼敏銳、敘事跳脫線性卻還能不忘向大師致敬,把一部看似「郎有情,妹無意」千古老調的戲拍得盎然生趣;編劇史考特(Scott Neustadter)和麥可(Michael H. Weber)的台詞生活口語,卻能觸動戲院內眾男女的細微愛情神經。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演活了那種注定在情場劣勢,讓女人感覺安全的草食男,隨叫隨到卻從沒想過選來當終身伴侶(born to be a friend not a boy friend)。女主角Zooey Deschanel迷人性感,和在《Yes Man》當中一樣,都飾演充滿神秘魅力的靈氣女孩,演來得心應手,是梅格萊恩不二接班人選。
電影當中我最欣賞的兩個橋段就是男女主角觀看《畢業生》後,Summer看透人生不是浪漫幸福就能夠建構起來而潸然淚下,Tom卻認為是個happy ending,忽略了主人公笑臉過後茫然無措的開放式的結局,是很經典的一場戲。(後來Tom一個人到戲院看楚浮與柏格曼時,我真的差點把他當成我自己!)另一次就是Summer在餐廳裡向Tom提出分手,她認為兩人關係猶如「Sid & Nancy」,湯姆認為譬喻不當,Summer說:「不,我才是Sid。」若本片有讓我不太喜歡的地方,則是Autumn來得太快太早。至於電影中關於男女之間那種「比朋友更親密的關係」,我姑且稱之為「第四情」,準備另外成篇敘述。不要多說,趕緊找這部打破傳統愛情電影窠臼的電影來看看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