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只是人類被壓迫時聊以自慰的物件
(文長有雷,慎入)
在眾多好評與推薦之下,我懷著無比好奇心進戲院看了《黑暗騎士》。看完電影,我有點興奮,並懾於其華麗壯觀的動作及敘事,但內心的感動總覺得少了什麼?為何瑞秋爆炸時,我一點也沒替布魯斯傷心?蝙蝠俠遭眾人譴責,我也沒辦法感同身受?所以即便小丑說:「Why so serious?」,我覺得應該還是要沉澱下來寫下自己的興奮與感動。可以預見的是,克里斯多夫.諾藍取代老史和老詹指日可待。希斯萊傑的驟死更神話了這部電影,當你看過他詮釋的小丑後,你會發現如此入戲的程度,到最後要抽離角色,還真需借外力幫忙。
在眾多好評與推薦之下,我懷著無比好奇心進戲院看了《黑暗騎士》。看完電影,我有點興奮,並懾於其華麗壯觀的動作及敘事,但內心的感動總覺得少了什麼?為何瑞秋爆炸時,我一點也沒替布魯斯傷心?蝙蝠俠遭眾人譴責,我也沒辦法感同身受?所以即便小丑說:「Why so serious?」,我覺得應該還是要沉澱下來寫下自己的興奮與感動。可以預見的是,克里斯多夫.諾藍取代老史和老詹指日可待。希斯萊傑的驟死更神話了這部電影,當你看過他詮釋的小丑後,你會發現如此入戲的程度,到最後要抽離角色,還真需借外力幫忙。
蝙蝠俠1939年面世時,正當美國經濟大蕭條後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蝙蝠俠以暴力私刑的手段伸張正義,切合了當時美國對於英雄需求的想像。而蝙蝠俠面具背後的「本尊」布魯斯韋恩,是一個擁有豪宅的企業家兼花花公子,隱晦代表著「美國夢」。在美國進入資本繁榮期後,社會危機噩夢被拋諸腦後,蝙蝠俠的漫畫也開始色彩繽紛,漫畫感也愈來愈強烈,當然也不免流於庸俗。
1989年提姆波頓執掌《蝙蝠俠》導筒,讓這個系列電影帶上陰冷荒誕的風格。提姆所打造的高譚市烘托了蝙蝠俠的孤膽身影,兩部作品的反派角色,不論是尼可.傑克遜扮演的邪性小丑,或是長期與社會隔絕的企鵝人,都算是相當成功的角色塑造。但之後的續集開始疲軟,很大程度上在於風格延續以及人物塑造的失敗,讓此系列電影熄火八年。2005年諾蘭銜命重塑蝙蝠俠,整個捨棄過往,呈現拍給「成人」看的全新形象。
諾蘭從偉恩的童年說起,著重在主角因童年創傷造成的黑暗心理。蝙蝠俠充滿神祕感,高譚市民對他又愛又怕。與超人、蜘蛛俠這些漫畫英雄相比,蝙蝠俠並沒有超能力,他需要扎實的訓練與先進的裝備,好在他有錢。蝙蝠俠也沒有市民信賴的優勢,當他脫下重裝鎧甲後,身上是大塊的瘀青和撞傷。他的黑暗性格與傷口憂鬱,是過往系列作品所欠缺的人性厚度,已非老套的正邪攻防劇本。
《黑暗騎士》是諾蘭準備齊全後端出來的滿漢全席。天生邪氣的傑克尼克遜演活的小丑,此回找來陽光形象的希斯萊傑詮釋。他意外成功地讓鄰家憂鬱青年蛻變成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瘋狂罪犯,幾乎完美塑造了這個與面具合而爲一的神經質惡魔,比《發條橘子》與《大快人心》中的惡人讓人害怕,比《沈默的羔羊》的漢尼拔博士更深不可測、更比《險路勿近》的齊哥瘋狂可怕。
開場小丑搶銀行的戲就即足以令觀眾眼花撩亂。小丑好比古龍筆下的刀客,沒有過去,一出手即見血。他一舉手投足都讓人起雞皮疙瘩、毛骨悚然。接下來的一場停車場粉絲戲算是全片少有幽默的橋段,也看到一些與導演前作《針鋒相對》、《頂尖對決》似曾相似的影子攻防戰。
接著警長戈登與檢察長哈維丹特登場。哈維象徵的是握有政治實權的英雄,彷彿「白色騎士」降臨。但小丑並非典型罪犯,而是沒有理由的邪惡,一切只求好玩,也不屑權力和金錢。他看似混亂無章,其實心思縝密、看透人性。小丑說他痛恨穩定、享受混亂,即使被蝙蝠俠打個半死,被哈維用槍抵著頭,他還是樂不可支。蝙蝠俠受限於自身的原則與愛情的羈絆,小丑則是通透的自由。所以他對蝙蝠俠說:「你完整了我。」
當群眾發現平日所依賴的正義無法阻止小丑的兇殘時,他們乾脆選擇背離。群眾指責蝙蝠俠不願出面,「人們需要你的時候,把你當成英雄,人們不需要你的時候把你當成瘋子。」殺一人可以救千人,多麼正義?!兩艘載滿旅客的船被小丑擺放了炸藥,玩起社會實驗的賽局理論是人性背離的高潮戲。群眾被考驗:當人生死交關的時刻,是否會為了存活而犧牲他人?當作姦犯科的人最後決定自我犧牲以救千人時,相形之下良民那場不記名民主投票成了極大諷刺。
瑞秋的死和丹特的毀容,是影片後半段的爆點。瑞秋原本認定布魯斯會來救她,沒想到小丑故意錯位誤導,反讓瑞秋誤信布魯斯選擇了大義!小丑殺了深愛的女人,當蝙蝠俠理智斷線的一刻,面臨了絕對原則的重大考驗。明知眼前是可怕的兇徒,他還是選擇不殺!幸運的是布魯斯始終沒看到瑞秋的信,能永遠懷抱著廝守夢想。謊言讓人好過一些,卻也永遠埋藏了真相。
哈維丹特被毀掉俊臉後被激發出陰暗扭曲的一面,化身「雙面人」。英雄與梟雄本是一體兩面,哈維轉變的真正理由,或許就因為他的有更多的拘束與枷鎖,因此被逼到死角時,反噬力道就更大。為了報復,白色騎士前功盡棄,呼應了自己所言:『要不就英雄式的犧牲,要不就是活的夠久,看著自己變成打不死的大反派』。這是對「司法正義」的悲鳴,宣告小丑在精神層面的勝利。連蝙蝠俠最後也是靠運用不該使用的監聽科技抓到小丑,似乎對付瘋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比他更瘋。
諾蘭再次證明不管敘事或技巧,他都是當今好萊塢翹楚。他保持自我風格,節奏掌握絕佳,讓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沒有停滯或沉悶。以兩兄弟多層次、多面向的劇本為經,以演員、攝影、剪接等超高水準表現為緯,交織出一部難以挑剔的電影標竿。它用漫畫英雄的外觀包裝,將多種類型電影治於一爐。諾蘭在電影中塞入了極多訊息,在數不清的段落轉折中,每個段落的危機層級、恢弘場面都有自成一格的經典能量,讓觀眾有多層次的滿足感。
劇本無諱於降低英雄的價值,來突顯出個人的有所不能。他們是體制外的強者不遵從法律,只有內在原則能規範他們。由於導演的鏡頭過於靠近布魯斯,讓蝙蝠俠不再有神秘感,甚至一度丟掉道德上的制高點。諾蘭提出的悖論是正義的地位被無限上綱、成了壓迫一切不按規矩的藉口時,人類的理性本身便成了最大的笑話。英雄與惡魔間其實沒有明顯的界線,只是運用特權的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
小丑反映的是否就是「恐怖主義」的形象?他們的反美行徑豈是無跡可循?沒錯,本片是一部切合美國右翼思想口味的電影,就算導演儘量從客觀角度切入詮釋,卻總離不開創造蝙蝠俠帝國主義根源的陰影,特別是在小布希將美國推入伊拉克戰禍深淵時,蝙蝠俠以自我手法「伸張正義」,跟將操縱正義向弱國開戰的小布希形象相當吻合,難道純屬巧合?
行筆至此,我開始參透了《黑暗騎士》沒有「完整」我的是哪個部分。整部電影有誠意、有野心,但是諾蘭太聰明、太精於計算,他的冷調隔離了作者與觀眾,我被電影技法震撼了,卻沒有被打動。套句星光大道評審的話:「歌會唱,唱的也很好,可是,總覺得技巧高過情感,聽起來不夠動人!」但無論如何,《黑暗騎士》格局廣大且精采,它玩出了類型電影沒有的局面,我們見證的絕不只是超級英雄電影的里程碑,而可能是足以與《教父》、《刺激1995》匹敵齊驅的經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