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愛片賞析(長篇影評003):《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英雄只是人類被壓迫時聊以自慰的物件


(文長有雷,慎入)
在眾多好評與推薦之下,我懷著無比好奇心進戲院看了《黑暗騎士》。看完電影,我有點興奮,並懾於其華麗壯觀的動作及敘事,但內心的感動總覺得少了什麼?為何瑞秋爆炸時,我一點也沒替布魯斯傷心?蝙蝠俠遭眾人譴責,我也沒辦法感同身受?所以即便小丑說:「Why so serious?」,我覺得應該還是要沉澱下來寫下自己的興奮與感動。可以預見的是,克里斯多夫.諾藍取代老史和老詹指日可待。希斯萊傑的驟死更神話了這部電影,當你看過他詮釋的小丑後,你會發現如此入戲的程度,到最後要抽離角色,還真需借外力幫忙。

蝙蝠俠1939年面世時,正當美國經濟大蕭條後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蝙蝠俠以暴力私刑的手段伸張正義,切合了當時美國對於英雄需求的想像。而蝙蝠俠面具背後的「本尊」布魯斯韋恩,是一個擁有豪宅的企業家兼花花公子,隱晦代表著「美國夢」。在美國進入資本繁榮期後,社會危機噩夢被拋諸腦後,蝙蝠俠的漫畫也開始色彩繽紛,漫畫感也愈來愈強烈,當然也不免流於庸俗。

1989年提姆波頓執掌《蝙蝠俠》導筒,讓這個系列電影帶上陰冷荒誕的風格。提姆所打造的高譚市烘托了蝙蝠俠的孤膽身影,兩部作品的反派角色,不論是尼可.傑克遜扮演的邪性小丑,或是長期與社會隔絕的企鵝人,都算是相當成功的角色塑造。但之後的續集開始疲軟,很大程度上在於風格延續以及人物塑造的失敗,讓此系列電影熄火八年。2005年諾蘭銜命重塑蝙蝠俠,整個捨棄過往,呈現拍給「成人」看的全新形象。

諾蘭從偉恩的童年說起,著重在主角因童年創傷造成的黑暗心理。蝙蝠俠充滿神祕感,高譚市民對他又愛又怕。與超人、蜘蛛俠這些漫畫英雄相比,蝙蝠俠並沒有超能力,他需要扎實的訓練與先進的裝備,好在他有錢。蝙蝠俠也沒有市民信賴的優勢,當他脫下重裝鎧甲後,身上是大塊的瘀青和撞傷。他的黑暗性格與傷口憂鬱,是過往系列作品所欠缺的人性厚度,已非老套的正邪攻防劇本。


《黑暗騎士》是諾蘭準備齊全後端出來的滿漢全席。天生邪氣的傑克尼克遜演活的小丑,此回找來陽光形象的希斯萊傑詮釋。他意外成功地讓鄰家憂鬱青年蛻變成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瘋狂罪犯,幾乎完美塑造了這個與面具合而爲一的神經質惡魔,比《發條橘子》與《大快人心》中的惡人讓人害怕,比《沈默的羔羊》的漢尼拔博士更深不可測、更比《險路勿近》的齊哥瘋狂可怕。

開場小丑搶銀行的戲就即足以令觀眾眼花撩亂。小丑好比古龍筆下的刀客,沒有過去,一出手即見血。他一舉手投足都讓人起雞皮疙瘩、毛骨悚然。接下來的一場停車場粉絲戲算是全片少有幽默的橋段,也看到一些與導演前作《針鋒相對》、《頂尖對決》似曾相似的影子攻防戰。

接著警長戈登與檢察長哈維丹特登場。哈維象徵的是握有政治實權的英雄,彷彿「白色騎士」降臨。但小丑並非典型罪犯,而是沒有理由的邪惡,一切只求好玩,也不屑權力和金錢。他看似混亂無章,其實心思縝密、看透人性。小丑說他痛恨穩定、享受混亂,即使被蝙蝠俠打個半死,被哈維用槍抵著頭,他還是樂不可支。蝙蝠俠受限於自身的原則與愛情的羈絆,小丑則是通透的自由。所以他對蝙蝠俠說:「你完整了我。」

當群眾發現平日所依賴的正義無法阻止小丑的兇殘時,他們乾脆選擇背離。群眾指責蝙蝠俠不願出面,「人們需要你的時候,把你當成英雄,人們不需要你的時候把你當成瘋子。」殺一人可以救千人,多麼正義?!兩艘載滿旅客的船被小丑擺放了炸藥,玩起社會實驗的賽局理論是人性背離的高潮戲。群眾被考驗:當人生死交關的時刻,是否會為了存活而犧牲他人?當作姦犯科的人最後決定自我犧牲以救千人時,相形之下良民那場不記名民主投票成了極大諷刺。


瑞秋的死和丹特的毀容,是影片後半段的爆點。瑞秋原本認定布魯斯會來救她,沒想到小丑故意錯位誤導,反讓瑞秋誤信布魯斯選擇了大義!小丑殺了深愛的女人,當蝙蝠俠理智斷線的一刻,面臨了絕對原則的重大考驗。明知眼前是可怕的兇徒,他還是選擇不殺!幸運的是布魯斯始終沒看到瑞秋的信,能永遠懷抱著廝守夢想。謊言讓人好過一些,卻也永遠埋藏了真相。

哈維丹特被毀掉俊臉後被激發出陰暗扭曲的一面,化身「雙面人」。英雄與梟雄本是一體兩面,哈維轉變的真正理由,或許就因為他的有更多的拘束與枷鎖,因此被逼到死角時,反噬力道就更大。為了報復,白色騎士前功盡棄,呼應了自己所言:『要不就英雄式的犧牲,要不就是活的夠久,看著自己變成打不死的大反派』。這是對「司法正義」的悲鳴,宣告小丑在精神層面的勝利。連蝙蝠俠最後也是靠運用不該使用的監聽科技抓到小丑,似乎對付瘋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比他更瘋。

諾蘭再次證明不管敘事或技巧,他都是當今好萊塢翹楚。他保持自我風格,節奏掌握絕佳,讓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沒有停滯或沉悶。以兩兄弟多層次、多面向的劇本為經,以演員、攝影、剪接等超高水準表現為緯,交織出一部難以挑剔的電影標竿。它用漫畫英雄的外觀包裝,將多種類型電影治於一爐。諾蘭在電影中塞入了極多訊息,在數不清的段落轉折中,每個段落的危機層級、恢弘場面都有自成一格的經典能量,讓觀眾有多層次的滿足感。

劇本無諱於降低英雄的價值,來突顯出個人的有所不能。他們是體制外的強者不遵從法律,只有內在原則能規範他們。由於導演的鏡頭過於靠近布魯斯,讓蝙蝠俠不再有神秘感,甚至一度丟掉道德上的制高點。諾蘭提出的悖論是正義的地位被無限上綱、成了壓迫一切不按規矩的藉口時,人類的理性本身便成了最大的笑話。英雄與惡魔間其實沒有明顯的界線,只是運用特權的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


小丑反映的是否就是「恐怖主義」的形象?他們的反美行徑豈是無跡可循?沒錯,本片是一部切合美國右翼思想口味的電影,就算導演儘量從客觀角度切入詮釋,卻總離不開創造蝙蝠俠帝國主義根源的陰影,特別是在小布希將美國推入伊拉克戰禍深淵時,蝙蝠俠以自我手法「伸張正義」,跟將操縱正義向弱國開戰的小布希形象相當吻合,難道純屬巧合?

行筆至此,我開始參透了《黑暗騎士》沒有「完整」我的是哪個部分。整部電影有誠意、有野心,但是諾蘭太聰明、太精於計算,他的冷調隔離了作者與觀眾,我被電影技法震撼了,卻沒有被打動。套句星光大道評審的話:「歌會唱,唱的也很好,可是,總覺得技巧高過情感,聽起來不夠動人!」但無論如何,《黑暗騎士》格局廣大且精采,它玩出了類型電影沒有的局面,我們見證的絕不只是超級英雄電影的里程碑,而可能是足以與《教父》、《刺激1995》匹敵齊驅的經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

2020電影筆記51. 《不丹是教室》(Lunana : A Yak in the classroom)

你是否曾停下腳步思索幸福的意義?幸福是甚麼?如果說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那麼你的幸福國度是哪裡? 卡謬說:「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卡內基說:「幸福並不是依存於你是什麼人或擁有什麼,它只取決於你想的是什麼。」 池田大作說:「幸福在哪裡?絕不是在彼方,就在人的心中,在自身的生命之中。」 羅曼·羅蘭說:「一無所有的人是有幸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切!」 蕭伯納說:「痛苦的秘密在於有閒功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 很多人對不丹充滿各種想像,五千公尺的偏鄉生活,沒有經驗過的人是很難想像的,人與人在這裡地理上很遙遠,但心靈上卻異常接近,這些都是奇觀。天離地有多遠?物質與靈性孰輕孰重?望著高山壯麗,一切似乎都不是問題了。人生最豐盛的收穫,常常是在意料之外的,看見了、抓住了,或許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據統計不丹有百分之八十的年輕人想離開國家,包括電影裡的主角烏金,偏偏教育部長把他送往堪稱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小學魯納納任教,那裡僅能依靠太陽能微弱發電,沒有電視也無法使用手機,更沒有現代的衛浴設備。但村民的誠懇,莎爾頓的天籟,與小孩們求知若渴的純真眼神感動了他,讓烏金留下來想方設法地教育小朋友。 幸好電影最後不止是一部新香格里拉記或浪子回頭的結局,在 開放結局之外也帶出了不丹的社會議題:年輕人遠走、城鄉差距、隔代教養、觀光客與網路的衝擊等等。魯納納的生活條件很苦,或許一輩子都沒有改善的機會。但他們擁有一個「愛」字,就幸福了。人們用盡一生在追求極致完滿的幸福,那樣的幸福存在嗎?會不會其實,那個追求的過程,才可能是人生僅有的真正幸福? 這部電影是在魯納納實地取景拍攝的,導演的貴族身分應該有加分效果,加上他是台灣女婿,更令人好奇。片中聰明慧擷、飾演「班長」的小演員佩姆扎姆(Pem Zam)一出場就融化了觀眾,她和片中角色一樣,真實來自破碎家庭。至今從未離開過魯納納的她,深得導演夫婦的喜愛、視如己出,更計畫接她下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不丹是教室,電影院也是人生的教室。到不了的地方用電影去,感受那滿滿的溫度,溫柔又療癒。 ※電影金句: ○「你們為什麼要對老師這麼好?」「因為老師能看見未來。」 ○「心似瓷瓶裡的清水……心這般的純淨,清淨謙卑,快樂就會如影隨形,源源不絕」 ○「紙有字才有價值。」 ○烏金:「妳說的『供養』我不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