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電影筆記百選017:俄羅斯《廢青同盟》(Corrections Class)


(內文有雷)
強力控訴社會階級歧視與特教體制的俄羅斯新電影,無論力度與猛勁,皆讓人印象十分深刻。患有肌肉微縮症的蓮娜多年在家自學,當她決定重返校園時,被編入特教班。特教班裡的學生水準參差不齊,有殘障、智障、侏儒、過動、口吃...,舉凡會影響「正常教學」者都被編入了這個班級,他們有「自己的走廊」,彷如被隔離的病人。

美麗聰明的蓮娜一開始小小心計期望能快速與同學打成一片,他們一起玩樂、一起使壞、 甚至一起臥軌,但是當她與安東滋生了小小愛苗之後,一切行為開始脫軌,但是真正扭曲有障礙的,並不僅僅侷限於這個班級而已。當蓮娜的輪椅滑過教室走廊被清潔女工抱怨時,強欺弱、弱凌殘的社會現實不言可喻;當安東在學校廁所幫蓮娜按摩腿部被清潔女工撞見後,女工跑到教室休息室喧嚷說她看見兩人在性交,立刻謠言傳遍校園,小情侶立馬被群體孤立;又當小情侶在男孩家中卿卿我我被母親逮個正著後,母親竟然當面吼說:「我把你養這麼大,不是讓你交個殘障!」;當暗戀蓮娜的秘許聽言兩人交往消息後,自卑又憤怒的偷了蓮娜的輪椅砸毀焚燒,那青春的怒火甚於《青春電幻物語》與《過於寂靜的喧囂》。

歧視與偏見是牽牽挽挽互有牽連,共構出一張惡意與暴力的大網,審查委員欺壓校長、校長壓榨老師與清潔婦、清潔婦施壓給蓮娜與特教班學生、特教班學生再欺負更弱勢的同學。這就是共犯結構,從上到下,沒人脫的了輪迴。安東最後脫離了特教班,頭也不回的往前離去,蓮娜最後怎麼了? 他真能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走路嗎? 如果人與人之間再多點尊重與包容,也許蓮娜母親不會悲悽喊出:「抱歉我女兒的輪椅把你們乾淨的走廊搞髒了,抱歉我和蓮娜的存在讓你們乾淨明亮的環境變髒了,但是,屬於我們的走廊在哪?屬於我們的走廊在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