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有雷,慎入)
色,是我們的野心,我們的情感,一切著色相;戒,是怎樣能夠適可而止,怎樣能做好,不過分,不走到毀滅的地步。”——李安
李安說「色」是一個很廣義的詞,不僅是指色欲,還是色相,泛指人生萬象。「戒」也不僅表示道德、知性上的戒,應該還意謂著電影中那顆影響結局至鉅的鑽戒。欲望是不能阻絕的,但是人類應該有智慧去發現欲望,去警戒它。
說來巧合,前些日子重看楊德昌導演作品,沒想到第一個想改拍《色.戒》的人正是他,當時女主角選定林青霞,後來則因劇本改編困難作罷;而《色.戒》片中王佳芝獻唱給老易的「天涯歌女」小曲清唱,我首次聽的正是蔡琴在「香港演唱會」中的版本!
李安是不怕也不會重複自己的創作者,「寶劍出鞘就見血」,每部新片從主題到風格看似面貌各異,底層卻一脈相連。他喜歡講時代、環境下壓抑的反骨靈魂,然後帶領我們衝破層層關卡:理性、道德與性別、情色的關卡…他說:「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想通過現有的權力和資源去實現。…我越摸不透、越想摸;他越幽微、對我有越大的吸引力!」
以往張愛玲的小說難拍出了名,像有文字魔障緊箍著台港導演(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算是勉強抓住張式底蘊的作品)。創作者幾都臣服在張式精練文字下,最後只能用旁白、字卡來表達書中難化於形的文句。我讀《惘然記》當時對《色.戒》稍有感受到與其他作品之差異,但沒能讀出中間的隱筆。看完電影後再翻小說,對張愛玲銳利的文字會有不同的體會。
《色.戒》據聞在1950年間就已完稿,卻幾經修改到1983年才出版,增添了些許傳奇性。有人認為是張與胡蘭成個人情感際遇的投射,也有人認為故事改編自抗戰時期汪政府特務頭子丁默邨與軍統特工鄭蘋如的故事。但《色.戒》實際上超越了對人物與時代的關照,故事「真正讓人感到悲哀的,並不是主人公結局悽涼的悲慘命運,而是張愛玲為這個故事所營造出的那種戲劇之外的氣息。」
此回李安不但沒有死守小說章法,還鑽進了文字底層,挖出意在言外的幽恨與暗香。短篇小說擴大成為劇情長片不免加油添醋,而《色.戒》功力就在看似所有該交代的情節無不提點,卻仍能留白、不說破。可說將一段時代宰制與奴役的情愛關係,解構、再重建到完美境界,李安在張愛玲的文字地盤上大開色戒。
此回李安不但沒有死守小說章法,還鑽進了文字底層,挖出意在言外的幽恨與暗香。短篇小說擴大成為劇情長片不免加油添醋,而《色.戒》功力就在看似所有該交代的情節無不提點,卻仍能留白、不說破。可說將一段時代宰制與奴役的情愛關係,解構、再重建到完美境界,李安在張愛玲的文字地盤上大開色戒。
故事開始於易公館的牌局。麻將桌即社交場,方城之中的談吐、答腔,有時是拍馬阿諛,有時則是情報蒐集。以陳沖為首的幾個太太聲音表情十足,肢體與眼神都帶有幾許曖昧,充滿張力。看似稀鬆平常,實則虛實交錯。王佳芝猛輸錢,再把輸錢掛在嘴上,就讓人會降低戒心。靈活的運鏡和剪接也適時放大了細節,從看牌到打牌,全都是安排好的戲。
原著中輕描淡寫的一句:「她(王佳芝)倒是演過戲...」成了李安改編加料的線索,為王佳芝對鄺裕民的愛恨作了埋線。以鄺為首的幾個血性青年,在愛國主義時代大旗下,動了暗殺易生先的念頭。一時熱血定了一夥人往後的命運。但天真的愛國情操搬上真正的歷史舞台,註定只是一場半調子的暑假實習,直指當時理想主義所追求的「新中國」理想的虛假與空洞。
人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不是兩極對立、非忠即奸的。小說主人公那種極端複雜的內心世界,電影的敘事要能體現地很好是一大難題。王佳芝與鄺裕民原本互有好感,但眾人推有嫖妓經驗的梁閏生與她初試雲雨情,再叫她色誘漢奸獻身,早已傷透王佳芝的心,當戲被迫演下去已不知何時方能散場時,王佳芝要求暗殺行動盡快進行,她哭訴著:「他像蛇一樣鑽進我身體裡,每一次都折磨得我流血,他也像蛇一樣要鑽進我心裡。」露骨的吐實,逼出了鄺裕民對她的擁吻,然後一句:「三年前你可以的!」暗示了女主角的心理轉折。
至於美女特務為何會愛上一臉「鼠相」的中年漢奸,為了粉紅鑽戒而意亂情迷?這就是電影不能沒有那三場沸沸揚揚的床戲道理所在。小說中只有「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和「到女人的心裡去的路通過陰道」兩句線索,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但電影需要提供的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女特工的動情,就是因為性愛。王佳芝因「性」生情,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床戲,不只是脫掉男女主角衣服那麼簡單,而是如何用影像探訪小說文字中那幽隱晦暗的情慾糾纏。
易先生粗暴近似S/M的露骨床戲,可以說是他性格被極度扭曲後的產物,這除了展示了他雄性主宰優勢的心情外,更有「搜身」的味道,藉由暴力的強度,才能紓解內在的扭曲。正是這樣的性愛才有致命性,讓人在緊要的關鍵時刻一時心軟而迷糊賠上性命。那奇觀式的作愛姿勢,更耐人尋味的是王佳芝的迎合與投入。兩人之間逐步模糊的敵我界線,透過三場性愛,確實得見肌裏。湯唯肯拼,床戲因此更有看頭。
當王佳芝在日本小酒館為老易唱「天涯歌女」時從頭哭到尾,唱出兩人不堪的際遇及對情愛的期許!她是個在亂世中尋找棲身之處的孤女,不管是找一個現世的家,或情感的歸依。老易呢?年輕時的他,應該也有著自己的信念和意識,也許跟王佳芝一樣單純且信仰著,希冀有所作為吧! 代表信任的六克拉大鑽戒壓垮了王佳芝,對幸福還有渴望的她喊了一句「快走」,救了滿手血腥的特務頭子。最後六個大學生統統要被槍斃,有人哭泣,有人茫然,銀幕上沒看到慷慨赴義的悲壯,只有一種無情大時代的蒼涼,可笑又可憐。
《色.戒》會迷倒威尼斯多少還要歸功於「東方美學」。近年令人留下深刻銀幕記憶的華語片,莫不啟用香港的美術設計:如葉錦添《臥虎藏龍》、張叔平《花樣年華》與朴若木《胭脂扣》。《花樣年華》幾乎樹立了舊上海的不滅形象:華樣繁複、作工精巧、燈斜影搖。李安此回請出不喜歡主流大片的朴若木出馬,努力還原真實的美感,希望從細節來重現舊上海的質感。朴若木讓所有的尺寸都如假包換:建築物的外觀,招牌上的拼音,櫥窗裡的木製模特兒,「凱司令咖啡館」裡的杯盤,連街上兩排法國梧桐是真的也是一棵一棵種下去的!最誇張的是那部電車,是特別做出來的真正能行駛的軌道電車。
李安說,外國人看不懂色戒,但台灣人應該要懂。我們雖不免懷疑《色.戒》是一齣精心設計的「愛國劇」,高喊「中國不能亡」,卻還能讓台灣觀眾看得熱淚盈眶。電影的魅力就在於可超越意識形態的牢籠,其手段不能不謂之高。李安為「敗部、弱勢」處在意識困境的台灣做了「聖凡兼修」的示範,花大錢請幾個小國發言搞「入聯公投」,不如拍電影拿大獎還賺票房,不必張揚就有人免費為台灣發聲。李安能否再次灑下種子,能對拍攝以中華文化為內涵的文藝劇情片起帶動作用,是我最大的期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