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愛片賞析(長篇影評001):《色.戒》(Lust, Caution)


(文長有雷,慎入)
色,是我們的野心,我們的情感,一切著色相;戒,是怎樣能夠適可而止,怎樣能做好,不過分,不走到毀滅的地步。”——李安

李安說「色」是一個很廣義的詞,不僅是指色欲,還是色相,泛指人生萬象。「戒」也不僅表示道德、知性上的戒,應該還意謂著電影中那顆影響結局至鉅的鑽戒。欲望是不能阻絕的,但是人類應該有智慧去發現欲望,去警戒它。

說來巧合,前些日子重看楊德昌導演作品,沒想到第一個想改拍《色.戒》的人正是他,當時女主角選定林青霞,後來則因劇本改編困難作罷;而《色.戒》片中王佳芝獻唱給老易的「天涯歌女」小曲清唱,我首次聽的正是蔡琴在「香港演唱會」中的版本!


李安是不怕也不會重複自己的創作者,「寶劍出鞘就見血」,每部新片從主題到風格看似面貌各異,底層卻一脈相連。他喜歡講時代、環境下壓抑的反骨靈魂,然後帶領我們衝破層層關卡:理性、道德與性別、情色的關卡…他說:「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想通過現有的權力和資源去實現。…我越摸不透、越想摸;他越幽微、對我有越大的吸引力!」


以往張愛玲的小說難拍出了名,像有文字魔障緊箍著台港導演(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算是勉強抓住張式底蘊的作品)。創作者幾都臣服在張式精練文字下,最後只能用旁白、字卡來表達書中難化於形的文句。我讀《惘然記》當時對《色.戒》稍有感受到與其他作品之差異,但沒能讀出中間的隱筆。看完電影後再翻小說,對張愛玲銳利的文字會有不同的體會。

《色.戒》據聞在1950年間就已完稿,卻幾經修改到1983年才出版,增添了些許傳奇性。有人認為是張與胡蘭成個人情感際遇的投射,也有人認為故事改編自抗戰時期汪政府特務頭子丁默邨與軍統特工鄭蘋如的故事。但《色.戒》實際上超越了對人物與時代的關照,故事「真正讓人感到悲哀的,並不是主人公結局悽涼的悲慘命運,而是張愛玲為這個故事所營造出的那種戲劇之外的氣息。」

此回李安不但沒有死守小說章法,還鑽進了文字底層,挖出意在言外的幽恨與暗香。短篇小說擴大成為劇情長片不免加油添醋,而《色.戒》功力就在看似所有該交代的情節無不提點,卻仍能留白、不說破。可說將一段時代宰制與奴役的情愛關係,解構、再重建到完美境界,李安在張愛玲的文字地盤上大開色戒。



故事開始於易公館的牌局。麻將桌即社交場,方城之中的談吐、答腔,有時是拍馬阿諛,有時則是情報蒐集。以陳沖為首的幾個太太聲音表情十足,肢體與眼神都帶有幾許曖昧,充滿張力。看似稀鬆平常,實則虛實交錯。王佳芝猛輸錢,再把輸錢掛在嘴上,就讓人會降低戒心。靈活的運鏡和剪接也適時放大了細節,從看牌到打牌,全都是安排好的戲。

原著中輕描淡寫的一句:「她(王佳芝)倒是演過戲...」成了李安改編加料的線索,為王佳芝對鄺裕民的愛恨作了埋線。以鄺為首的幾個血性青年,在愛國主義時代大旗下,動了暗殺易生先的念頭。一時熱血定了一夥人往後的命運。但天真的愛國情操搬上真正的歷史舞台,註定只是一場半調子的暑假實習,直指當時理想主義所追求的「新中國」理想的虛假與空洞。


人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不是兩極對立、非忠即奸的。小說主人公那種極端複雜的內心世界,電影的敘事要能體現地很好是一大難題。王佳芝與鄺裕民原本互有好感,但眾人推有嫖妓經驗的梁閏生與她初試雲雨情,再叫她色誘漢奸獻身,早已傷透王佳芝的心,當戲被迫演下去已不知何時方能散場時,王佳芝要求暗殺行動盡快進行,她哭訴著:「他像蛇一樣鑽進我身體裡,每一次都折磨得我流血,他也像蛇一樣要鑽進我心裡。」露骨的吐實,逼出了鄺裕民對她的擁吻,然後一句:「三年前你可以的!」暗示了女主角的心理轉折。



至於美女特務為何會愛上一臉「鼠相」的中年漢奸,為了粉紅鑽戒而意亂情迷?這就是電影不能沒有那三場沸沸揚揚的床戲道理所在。小說中只有「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和「到女人的心裡去的路通過陰道」兩句線索,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但電影需要提供的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女特工的動情,就是因為性愛。王佳芝因「性」生情,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床戲,不只是脫掉男女主角衣服那麼簡單,而是如何用影像探訪小說文字中那幽隱晦暗的情慾糾纏。

易先生粗暴近似S/M的露骨床戲,可以說是他性格被極度扭曲後的產物,這除了展示了他雄性主宰優勢的心情外,更有「搜身」的味道,藉由暴力的強度,才能紓解內在的扭曲。正是這樣的性愛才有致命性,讓人在緊要的關鍵時刻一時心軟而迷糊賠上性命。那奇觀式的作愛姿勢,更耐人尋味的是王佳芝的迎合與投入。兩人之間逐步模糊的敵我界線,透過三場性愛,確實得見肌裏。湯唯肯拼,床戲因此更有看頭。

當王佳芝在日本小酒館為老易唱「天涯歌女」時從頭哭到尾,唱出兩人不堪的際遇及對情愛的期許!她是個在亂世中尋找棲身之處的孤女,不管是找一個現世的家,或情感的歸依。老易呢?年輕時的他,應該也有著自己的信念和意識,也許跟王佳芝一樣單純且信仰著,希冀有所作為吧! 代表信任的六克拉大鑽戒壓垮了王佳芝,對幸福還有渴望的她喊了一句「快走」,救了滿手血腥的特務頭子。最後六個大學生統統要被槍斃,有人哭泣,有人茫然,銀幕上沒看到慷慨赴義的悲壯,只有一種無情大時代的蒼涼,可笑又可憐。


《色.戒》會迷倒威尼斯多少還要歸功於「東方美學」。近年令人留下深刻銀幕記憶的華語片,莫不啟用香港的美術設計:如葉錦添《臥虎藏龍》、張叔平《花樣年華》與朴若木《胭脂扣》。《花樣年華》幾乎樹立了舊上海的不滅形象:華樣繁複、作工精巧、燈斜影搖。李安此回請出不喜歡主流大片的朴若木出馬,努力還原真實的美感,希望從細節來重現舊上海的質感。朴若木讓所有的尺寸都如假包換:建築物的外觀,招牌上的拼音,櫥窗裡的木製模特兒,「凱司令咖啡館」裡的杯盤,連街上兩排法國梧桐是真的也是一棵一棵種下去的!最誇張的是那部電車,是特別做出來的真正能行駛的軌道電車。

李安說,外國人看不懂色戒,但台灣人應該要懂。我們雖不免懷疑《色.戒》是一齣精心設計的「愛國劇」,高喊「中國不能亡」,卻還能讓台灣觀眾看得熱淚盈眶。電影的魅力就在於可超越意識形態的牢籠,其手段不能不謂之高。李安為「敗部、弱勢」處在意識困境的台灣做了「聖凡兼修」的示範,花大錢請幾個小國發言搞「入聯公投」,不如拍電影拿大獎還賺票房,不必張揚就有人免費為台灣發聲。李安能否再次灑下種子,能對拍攝以中華文化為內涵的文藝劇情片起帶動作用,是我最大的期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10-電影中的巧克力史

2001年電影《濃情巧克力》(Chocolate)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薇安利用馬雅古法做出神奇的巧克力,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封閉晦暗的生活有所不同。食用巧克力能讓人情緒高漲,並產生愉悅感,加入糖分賦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讓食用者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能量,許多女星,如奧黛麗.赫本、蘇菲·瑪索與志玲姊姊,都愛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而微量的成分—可可鹼、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促進了大腦的某些生理反應。 作為一部從食物出發,探索人心與慾望的電影,《濃情巧克力》或許不像《巧克力情人》(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充滿烈焰與飢渴,但是舒緩而有魔力。各式的巧克力製品讓部分鎮民起了奇妙效用(主要在「性事」);孤獨乖僻的老房東喝下巧克力熱飲後,和女兒間的難解誤會冰釋;缺乏自尊的怨婦約瑟芬也因此有了找尋自我的勇氣。薇安說:「情不夠濃,巧克力便無法香純滑口,我賣的是夢想和小小的慰藉,我的出發點甜蜜而無害」「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 自古以來, 巧克力和玫瑰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人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他在品嘗後帶回到西班牙,並竊取種子在西非洲小島栽植可可樹。後來西班牙人對其進行改良,在磨成粉的可可豆中加入水和糖,加熱製成巧克力飲料,深受歐洲人歡迎。 到了十八世紀,巧克力成了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催情劑。傳說法王路易十五的最後一任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在閨房中讓情人服用巧克力與琥珀混合物,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中,尚未登基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沒生出孩子,路易十五請了皇家御醫來。醫生問,你們早上吃什麼?路易十六回答說:「熱巧克力。」此時歐洲人相信巧克力有催情效果,從路易十四開始,熱巧克力成為了國王每頓餐飲必備飲品。 當時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寫詩讚頌:「只要喝上一口巧克力, 就能使老婦青春煥發, 使她們產生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渴望。」 墨西哥是巧克力的發源地,1992年的電影《巧克力情人》講述蒂塔與佩德羅相戀卻受命運撥弄而無法結合的悲戀故事,蒂塔因而只能透過巧克力與一道道的墨西哥美食來訴說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