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羊男愛片賞析(長篇影評002):《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跳舞吧!羊男。與童話的結局

(文長有雷,慎入)
在時報文學的村上森林網站裡有一篇訪問,某高二女生問村上先生:「我想問的是有關羊男的事,為什麼羊男常常出現在先生的作品呢?羊男是否象徵著什麼?羊男是神話中的潘神嗎?」村上回答:「羊男,對我來說,就只是羊男說到象徵或比喻什麼,其實並沒有這回事。羊男只不過是羊男而已。有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就會突然出現

當拿到今年金馬影展手冊,《羊男的迷宮》片名映入眼簾時,「我」起了一種奇妙的感覺,腦子裡蹦出「這是我無論如何都要看的電影!」自然般膨脹起來,無法自主地就做了決定。就好像村上小說裡的人物一樣,不由自主地愛上炸甜甜圈跟義大利麵,顧爾德彈奏的巴哈同時也在腦子響起

有報導提及電影中羊男的造型取材自西班牙畫家哥雅的畫作,「我」突然有種墜身海豚飯店208號房的顫動。太奇妙的連結!今年初我造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時,館展主題畫家正是哥雅。我恰巧看見一幅羊面人身的畫作,在那裡駐足許久,並跟老婆提到「或許這幅畫就是羊男的起源!」這真是足以構成一篇「羊男奇譚錄」,哥雅的畫-潘神-羊男-我,連在一起,只是不知道星紋的羊會不會出現在電影裡
本片是墨西哥導演吉勒莫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是知名的恐怖、魔幻片導演,以《鬼童院》(Devil’s Backbone)一片成名,遊走於好萊塢和西語電影世界,在好萊塢執導過《刀鋒戰士和《地獄怪客》。

故事背景設定在1944年的西班牙,弗朗哥將軍在內戰中打敗共產黨後實施法西斯高壓統治,少數殘存的共黨勢力藏身野郊困鬥。女主人公十歲的歐菲莉亞在裁縫父親死後,隨改嫁的母親一起投靠窮兵黷武、冷酷無情的維達上尉。有孕在身的母親無暇照料歐菲莉亞,維達則受命率軍前往剿滅殘存的游擊隊。

生活苦悶驚恐的歐菲莉亞遇上了神祕精靈,帶領她進入奇特的巨石迷宮,牧神羊男告知她真正身份是地底王國的公主。但她必須在月圓之前通過三個嚴峻考驗,證明沒有受到人類污染才能重回神族。當她勇敢地完成第一項任務後,牧神給了她一盆「曼陀羅根」來幫她母親「安胎」。但隨即母親卻死於難產。
當牧神給歐菲莉亞最後機會要她拿剛出生的同母異父弟弟來血祭時,她毅然地拒絕。故事的最後,歐菲莉亞用自己純真的血液完成了最後考驗,也重回到地底王國成為公主。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羊男」扮演著此世界與彼世界的中介使者,208號房、井與空屋是他對彼世界的一種構思。《發條鳥年代記》中也曾刻意營造出一位飽經學運風浪的主角,來加重歷史的沉重感,但置身歷史的人最後也註定成為局外人。在沉重無奈的氛圍下,人與人無法建立出健康的關係,於是羊男就出現在主人公「走岔了」的那一刻,當他來到羊男所生活的那個時間凝滯、孤寂的世界時,卻感到那裡才是他的家園。(所以我真的很懷疑吉勒莫戴托羅是不是讀過村上春樹!

(Pan)Fauno,指的就是牧神,希臘神話裡的山林之神,有人的軀幹和山羊的頭角。牠的造型奇特、亦正亦邪,這個「使者」的塑造奠定著這部「成人童話」的黑色奇幻基調。《羊男的迷宮》比《鬼童院》更加奇幻、融合史實,詭異的時候很詭異,暴力的時候很暴力,結尾時又童話般地催淚,導演影像處理、說故事的掌控能力,都表傑出
導演表示:「本片試圖探討法西斯主義的本質,當時的人們以及那些痛苦的選擇是如何地一次又一次在生命裡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痕。並希望能以童話探觸人性最深沉、最強烈的那塊情感,也許真正的怪物並不都是長相詭異,而是身為人們的我們自己。」的確,和迷宮中形形色色的怪物相比,片中最大的怪物恐怕是維達上尉。他盲目服從軍令、殘暴而無人性。比之軍事血腥逼供,駭人的怪物反成了可愛的神奇寶貝。(提醒大家:本片兒童不宜!)

很喜歡電影中童話角色的創意表現。尤其是小精靈,牠的初始模樣是以一隻類似螳螂的昆蟲出現,直到牠看到書裡的插圖,才幻化為精靈,具體呈現了拉丁影像的奇幻魔力。然後我們興奮卻猶疑地跟著歐菲莉亞進入迷宮,經過勇氣、慾望、善良的三重考驗,都和現實世界渾沌交織著。故事裡不斷訴說著關於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天使與惡魔之間的對立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或許,人間才是真正的地獄。理解童話是需要時間的,小時候它只是睡覺前的搖籃曲,長大之後你才發覺它裏面其實揉進了人生的體驗,就像我們理解「小王子」那樣。是否現實愈加殘酷,童話才越顯美麗電影的結尾是美好的重回地底王國,還是悲傷的死離,取決於觀衆的自我信仰。我們是活在現實還是夢裡徘徊?-就像村上春樹的少年卡夫卡穿越了偶然的迷霧,是否必定抵達宿命的山麓呢?
 「我們的意識存在於我們的肉體之內,我們的肉體之外有另一個世界。我們便是活在這種內在意識和外在世界的關係性之中。這一關係性往往給我們帶來悲傷、痛苦、迷惘和分裂。但是歸根結底,我們的內在意識在某種意義上是外在世界的反映,外在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內在意識的反映」所以,在現實裡作夢吧!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跳舞吧!羊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男電影考古講堂03-電影中的痲瘋病史

2015年一部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主演的日本電影《戀戀銅鑼燒》喚醒了人們對已經幾近消逝於文明社會的痲瘋病重新注視,片中神祕的老婦人德江會做出絕妙好吃的獨門紅豆餡,讓千太郎的銅鑼燒生意扶搖直上。但是當德江奶奶是一個痲瘋病患的傳言被散播開來以後,客人竟已不敢上門。好不容易重新站出來見到陽光的德江奶奶黯然辭職,當千太郎造訪「多摩全生園」後,電影掀開了上個世代那段痲瘋病患遭遇殘忍對待的歷史,他們不僅被隔離,還被禁止結婚與生育,甚至怕鈔票流通造成感染,印製了專門給漢生病患使用的代幣。連日本那樣的文明地區,都是到了1996年才廢除長達65年的漢生病強制隔法 。 2016年日本舉辦了一場「痲瘋病的歷史:人類的遺產」研討會,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在全生園的偶遇」之演講,講述自己與全生園療養者之間多年的交流及其對代表作品《魔法公主》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魔法公主》裡面黑帽大人的村子就是一個痲瘋村。他在創作瓶頸時經常在全生園散步,從痲瘋病資料館接觸的歷史裡深切感受到「人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涉及到作品製作,就是必須從正面去表現。」《魔法公主》主角阿席達卡的命運就蘊含著身患痲瘋病帶著無法徹底消除的印記卻頑強生存的象徵意義。而全生園面積廣達32萬平方公尺的森林後來也成為《龍貓》、《魔女宅急便》當中森林場景的原型。 有趣的是,日文當中對於痲瘋病患曾被歧視性地稱之為「座敷豚」,意思就是「坐著的豬妖怪」,讓人不禁聯想起《神隱少女》當中的著名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父母高喊:「不能吃太胖,否則會被殺掉喔!」 痲瘋病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周邊神經疾病,有傳染性但傳染力並不高。由於病患常見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在過去歷史上經常被認為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其實人們不潔的飲食習慣與馴養動物密切接觸才是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關於痲瘋病的起源地點和時間的推測,一般咸認最有可能源於印度,再由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期帶到歐洲去。但中國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了收容癘病的「癘遷所」,建安七子當中的王粲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痲瘋病患。 痲瘋病在古文獻與史冊紀載的足跡頗多,小說當中亦經常可見,例如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甚至福爾摩斯探案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都曾經提及。《百...

2017電影筆記086-美國《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

趁著夫人讀書會在讀毛姆的小說之際,補課這部2006年不經意錯過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毛姆(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小說《面紗》,據言此小說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年經貌美的吉娣因為想離開父母親的掌控,遠嫁在中國上海工作的細菌學家華特(原著是香港),華特的無趣讓吉娣芳心寂寞,某次宴會中遇見風趣又有魅力的查理隨即被迷倒,在一次偷情被華特意外發現後,他基於報復心態把吉娣帶到霍亂橫行的中國鄉間,兩人關係卻因此逐漸改變。 喜歡看毛姆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歡探討的就是「背叛」和「贖罪」,且大部份結局都是悲劇。他書中人物個性多有缺陷,很難彌補。本片主題就是贖罪,但最終也沒有成功。毛姆在序言中有說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原來得自但丁《神曲》中的〈煉獄〉。 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就跟披著"面紗"一樣,表現上看起來似乎朦朧不清,如同中國山水,老是卡層霧氣遮掩,淡雅卻又帶層憂鬱,意味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雖表面輕渺,裡頭卻藏著濃厚的愛意,沒有刻意的激情其實卻互相在意對方。 娜歐蜜華茲也是少數幾個我喜歡的好萊塢女演員,把一個原本不懂事的少女變成世故的女人詮釋得相當好。聽說,原著更精采,佳句也很多!

2020電影筆記51. 《不丹是教室》(Lunana : A Yak in the classroom)

你是否曾停下腳步思索幸福的意義?幸福是甚麼?如果說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那麼你的幸福國度是哪裡? 卡謬說:「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卡內基說:「幸福並不是依存於你是什麼人或擁有什麼,它只取決於你想的是什麼。」 池田大作說:「幸福在哪裡?絕不是在彼方,就在人的心中,在自身的生命之中。」 羅曼·羅蘭說:「一無所有的人是有幸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切!」 蕭伯納說:「痛苦的秘密在於有閒功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 很多人對不丹充滿各種想像,五千公尺的偏鄉生活,沒有經驗過的人是很難想像的,人與人在這裡地理上很遙遠,但心靈上卻異常接近,這些都是奇觀。天離地有多遠?物質與靈性孰輕孰重?望著高山壯麗,一切似乎都不是問題了。人生最豐盛的收穫,常常是在意料之外的,看見了、抓住了,或許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據統計不丹有百分之八十的年輕人想離開國家,包括電影裡的主角烏金,偏偏教育部長把他送往堪稱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小學魯納納任教,那裡僅能依靠太陽能微弱發電,沒有電視也無法使用手機,更沒有現代的衛浴設備。但村民的誠懇,莎爾頓的天籟,與小孩們求知若渴的純真眼神感動了他,讓烏金留下來想方設法地教育小朋友。 幸好電影最後不止是一部新香格里拉記或浪子回頭的結局,在 開放結局之外也帶出了不丹的社會議題:年輕人遠走、城鄉差距、隔代教養、觀光客與網路的衝擊等等。魯納納的生活條件很苦,或許一輩子都沒有改善的機會。但他們擁有一個「愛」字,就幸福了。人們用盡一生在追求極致完滿的幸福,那樣的幸福存在嗎?會不會其實,那個追求的過程,才可能是人生僅有的真正幸福? 這部電影是在魯納納實地取景拍攝的,導演的貴族身分應該有加分效果,加上他是台灣女婿,更令人好奇。片中聰明慧擷、飾演「班長」的小演員佩姆扎姆(Pem Zam)一出場就融化了觀眾,她和片中角色一樣,真實來自破碎家庭。至今從未離開過魯納納的她,深得導演夫婦的喜愛、視如己出,更計畫接她下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不丹是教室,電影院也是人生的教室。到不了的地方用電影去,感受那滿滿的溫度,溫柔又療癒。 ※電影金句: ○「你們為什麼要對老師這麼好?」「因為老師能看見未來。」 ○「心似瓷瓶裡的清水……心這般的純淨,清淨謙卑,快樂就會如影隨形,源源不絕」 ○「紙有字才有價值。」 ○烏金:「妳說的『供養』我不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