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為何這兩三年會迷上歐洲電影,我想很難用三言兩語來描述,特別是“味道”這種關涉東方的神秘辭彙,或許跟年齡相關,至於是否牽涉荷爾蒙我就不知道了,不過男人蒐物

品味歐洲電影需要如同釀酒一般,長時間浸淫其中,才會越陳越香。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歐洲電影並不一定沈悶-大多數人稱呼它「藝術電影」,但我喜歡叫它「作者電影」。它深沉感性、內斂婉轉、越陳越香,每個國家、每個作者都有它獨特味道,孤獨或者對生活厭倦的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為你個人特別準備的偏方與解藥。
你會漸漸發現,言情與動作不是電影的僅有元素,好人壞人的界限也不一定那麼明顯,故事敘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講,更驚訝的是電影可以深入生活的本身,不止用來娛樂打發時間。相較之下,好萊塢產品像是排列整齊的罐裝飲料:科幻片、喜劇片、動作片、恐怖片…分類清楚,功能有別。而這幾年我也逐漸不喜歡喝可樂了。
當你家中散發出撲鼻香味時,你最有可能停留在法蘭西光影前。你身旁可能放著波爾多紅酒,向蘇菲瑪索的影像舉杯,戲裡的法文娓婉動聽,即便他喋喋不休。你最有可能看的是侯麥或亞倫雷奈。走出房間,你可能跑去跟人搞革命。高達和楚浮會引領你。你會覺得自己是《四百擊》中那個在海邊奔跑的安東尼托萬,茫然且無助;或是模仿《夏日之戀》裏在羅浮宮裏狂奔,放肆且狂歡,最後在《愛蜜麗異想世界》的糖果盒音樂中漸漸飄飄然脫離現實。
這時你需要的是日爾曼式的安慰。《鐵皮鼓》讓你永遠回到童年。你在大量的德式影像中感受著黑格爾描述的完美莊重的深層意會。你會佩服這個民族永遠冷靜反思的腦袋,明白合理和存在之間的巨大空隙,可以如《何處是我家》的廣闊非洲原野,也可以是《狂琴難了》的自殺旋律。你掌握著大量真理,像蘿拉一般快跑,看著希特勒如何在最後十二天將《帝國毀滅》。
義大利人會救贖你,用偷來的自行車送你到《新天堂樂園》,讓你感動於成長的往昔之美與日常生活的無形詩意。然後你第一次對電影産生了愛意,淚流滿面。好了,現在可以換看喜劇來轉換情緒,或者用剛剛獲得的感性繼續鑽研一些名字有「尼」的大師:費里「尼」、安東「尼」奧、帕索里「尼」……至少、至少要撫摸到《八又二分之一》,才能混入「尼」中。或者你乾脆目不轉睛地盯著《瑪琳娜》,在廣場上幻想與她來一段南歐式出軌。
如果你是一個拘謹保守的人,你適合從房間裏看《窗外有藍天》,你的虛僞在這裏派上了用場,你略帶《傲慢與偏見》地斜視著人們,或者乾脆蹲下去《猜火車》。但是《長日將盡》,你的偽裝面紗被揭開,成為《美麗壞東西》被拿到《豪華洗衣店》送洗,這時你發現,原來你是在看英國電影。頓時覺得北愛爾蘭共和軍和傳統英國紳士有著一種講不出來的神似,如同休葛蘭和丹尼爾戴路易士的眼神,都卡著一種英倫三島獨有的濃霧。
你應該需要一點刺激了。別想好萊塢,請到西班牙會給你真正的刺激。那是種魔幻鮮艷卻不俗麗的異國風情:真正的女人和男人,真正的情欲和衝動。這時你面前肯定會閃過鬥牛士披風一樣狂暴的影像。大師不須太多,有卡洛斯紹拉和阿莫多瓦來《悄悄告訴她》。布紐爾也會用拉丁方式讓你知道《朦朧的欲望》。西班牙式的迷幻還有恐怖片《神鬼第六感》讓你嚇倒,就算《睜開你的雙眼》。
你突然嗅到了《野草莓》的芳香,沈醉於夢幻般的回憶中,再一次感到脫離現實。北歐影像加上民謠曲很快讓你在旖旎風光中入睡。遠處教堂的鐘聲、老祖母房間的蠟燭、女僕沈沈入睡。你感到異常寒冷終於慢慢甦醒,發現阿基考馬利斯基在對你冷冷的微笑,比約克的歌聲隱約在黑暗中獨自漫舞…
就算你沒有時間來整套歐洲電影之旅,利用周休二日來一趟奇士勞斯基的《三色》之旅,最後跟著紅白藍的人物一同上岸也就足已。 想加入歐盟當榮譽公民,來跟我一起看歐洲作者電影吧。
留言
張貼留言